Page 25 - 112-2小論文
P. 25
隔膚解痛——談肌肉痠痛
三、推拿實用穴位
表4 推拿常見穴位
穴位 位置 功效
風池穴 兩爾後凹窩處 緩解頭痛、頭暈、肩膀痠痛
合谷穴 第二掌骨約一半的內側 緩解面部、口部之不適
內關穴 腕橫紋上2寸處兩筋之間 緩解心、胸、胃痛
足三里穴 小腿膝下3寸處外側 緩解腸胃道不適、便秘、下肢
痛、水腫,增強免疫力
委中穴 膝膕橫紋中點 緩解背腰痛
三陰交穴 足內踝向上約三寸處 處理經痛、泌尿系統問題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四、研究結果
貼布依成分可分為中醫型、西醫型和精油型貼布。西醫型主要含非類固醇止
痛藥,以消炎止痛為主。中醫型根據新傷和舊傷使用不同,新傷使用涼感貼
布,成分包括冬綠油和薄荷腦;舊傷使用熱感貼布,成分包括冬綠油、辣椒
素、川烏和骨碎補,以溫經行氣達到療效。
貼布依材質可分為油性及水性,油性較薄且黏,因含有機溶劑較易過敏。而
水性較厚且易脫落,但是較不易過敏。水性貼布適用於急性痠痛,藥效釋放
快速。油性貼布適用於慢性痠痛後的保養,藥效釋放較慢。
推拿時以中醫學的經絡臟腑理論為基礎,再依症狀在特定腧穴進行點、按、
揉、切等手法刺激,以疏通氣血。常見穴位包括風池穴、合谷穴內關穴、足
三里穴、委中穴和三陰交穴。
伍、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治療肌肉痠痛的其二方法,其一療法為痠痛貼布,古時類似的為藥熨法,以藥物之
力滲透入膚,治療病灶,而透過查詢資料,我了解到現代貼布可依其成分內容物分
為中藥型及西藥型,中醫依症狀反應及程度加入不同藥物,如薄荷可促進血液循環,
有效緩解新傷之疼痛,舊傷已恢復了不少,因而以溫熱效果之藥材疏通殘餘瘀結。
而西醫的非類固醇類藥物則如中醫的冬綠油皆是消炎止痛的作用。經過整理市面上
常見痠痛貼布品牌,發現西醫型占多數,想了解中醫型傳統貼布的我們拜訪中醫診
所嘗試手作貼布,並且試用其效果。
再來是推拿,在這裡我學到了有醫學專業和沒有醫學專業的差異,如果是有醫學專
業的人士應該會注意到疼痛點與病灶處的關連,進而治其本,不一定會直接按壓;
但沒有醫學專業的人士只會依據疼痛處按壓,而不會查出根本原因。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