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普台之星19
P. 18
噶哈巫研究歷程
埔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相當豐富多元的族群。噶哈巫族是位於埔里的平埔
族,於 921 地震後進行一系列的文化復振運動,包含族語教學及文化保存等。為了研究噶
哈巫族的信仰與族群文史,我們實際走入部落,採訪多位族人,學習田野調查的技巧與方
法;透過參與國際專題比賽,將本土的原住民族議題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結合,讓國際
走入台灣。
從宗教到語言
我們約莫從高一開始噶哈巫族的研究,進行超過一年。最初著手研究噶哈巫族的宗教
特殊性,我們花了相當大量的時間爬梳論文,試圖從歷史找出形塑噶哈巫信仰的因素。像
是清朝漢人移入台灣,迫使族人離開台中,來到埔里盆地,因此出現祖靈擊退其他原住民
族的傳說等。研究過程中,最困擾的問題就是除了學者既有的文獻外,沒有其他來自部落
居民的第一手資料。和指導老師討論之後,意外發現資料的缺少,是因為噶哈巫族文化式
微及獲得較少關注,導致此情況越發嚴重。我們也結合曾經閱讀過的文獻,了解噶哈巫文
化沒落主要是因來自其他文化的強勢入侵,又以語言流失最為嚴重。為了解決噶哈巫族文
1 化面對的困境,我們又從語言復振的角度出發,嘗試為流失中的族群語言與文史保存盡一
份心力。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第二階段的研究,我們的研究重心以受訪者的回饋為主,彙整出不同身分的人對噶哈
巫族近年語言復振方法及成果的看法,進而提出改善方案。訪談中最大的收穫是各個受訪
者的看法竟然如此多元,替我們的研究增加不少討論的空間。舉例來說,負責文化復振運
動的幹部認為族人們大都熱情地參與,也出版了不少族語教材,復興情況一片光明;然而
另一位早早偕同家人到都市生活的族人,一直到發生對噶哈巫族造成重大傷害的 921 地震
後,才經由家人得知自己的身分,對文化復振的議題也較少關注。族內多元的聲音,讓我
2
們在既有文獻外,更加貼近研究主題的真實情況。整合訪談及文獻資料後,我們得出現有
的復振困境:包括族內資源分配不均、政府援助有限、語言傳承的斷層、曝光度不夠等問
題。
田野訪談小撇步
我們的田野調查分為兩個部份:實際訪談和線上訪談。進行訪談之前,首要任務便是
擬定訪綱。訪綱不是一味地想到什麼就問,而是須仔細思考:「對於研究,我需要哪些文
獻並未明確提到的資訊?」、「哪些資訊對研究才是重要的?」此外,如何表達問題也至
關重要。撰寫訪綱的大忌之一便是試圖引導受訪者的思惟,也就是僅有二元答案的問題,
像是「你認為既有的復振有沒有效?」這種問題侷限受訪者的回答,往往易使研究結果失
3
真。因此,訪談問題應該避免太過武斷,透過換句話說,以求得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例
如「既有的復振方式有哪些?」、「如何教授族語給族人?」等。除了得到初始問題的答
案,有時也能得到不少附加的資訊,加深報告的研究價值。像是詢問教授族語的耆老「如
何教授族語」時,他們提到儘管以簡單的族語歌謠授課,孩童往往因為課業無法參加,前
來學習族語的成員出乎意料竟多為嫁入部落的婦女。
走吧!讀我們的島
1 國際專題選手與指導老師
2 國際專題授獎
3 研究報告他組回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