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112-1小論文
P. 94

眷村文化保存:產權及藝術如何影響眷村去留

























                                         (資料來源:研究者 QGIS 繪圖)
                      (一)蟾蜍山聚落介紹


                                  蟾蜍山聚落位於臺北盆地南端(如圖 1),至今範圍內仍有約 140 戶居民、
                             8 棟歷  史建築、10 餘棵市定老樹,是一個「活的」文化資產(李佩玲,2023)。

                             過去有瑠  公圳支流流經,由臺大公館商圈轉進羅斯福路 119 巷抵達(李思薇,
                             2019)。蟾蜍山位處城市的邊緣,其地理位置使該聚落成為一個特殊的存在,
                             是個同時存在非  物質性特殊價值和邊緣效應的都市聚落(林郁文,2015)。蟾
                             蜍山在清領時期就曾經存在於台灣堡圖上的清領時期公館舊聚落見證著公館
                             的發源。然而首次真正  納入國家體制為日治時期時。因此闢建瑠公圳流經的

                             蟾蜍山設立了農業試驗所,成  為台灣發展農業化重要基地。1949 年國民政府
                             遷台後,蟾蜍山位於台北盆地南緣具  戰略價值,自 1950 年政府就在蟾蜍山
                             設置空軍作戰司令部(現為空軍作戰指揮  部),並在 1954-1958 年間,聯合了

                             附近由美軍十三航空隊設立的台北通訊站,設立  聯合作戰中心,啟動聯合防
                             空作戰,為蔣中正當時極為重視的國防建設(林郁文,2015)。國防部也於山
                             腳下興建眷舍,提供軍隊住宿需求,眷舍舊名為「克難村」目前由臺北市文
                             化局委託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經營。


                      (二)嘉禾新村聚落介紹

                                  嘉禾新村位於台北市公館地區的永春街,鄰近新店溪畔(如圖 1)。日殖

                             時期,  嘉禾新村原址規劃為都市計畫之公園用地,隨著戰爭發生便轉做為日
                             軍砲兵聯隊營  房基地;政府遷臺後,接收日本政府公有地,建設時屬聯合勤
                             務總司令部之通信署  通信修理廠房,部分通信修理廠員眷開始移入嘉禾新村
                             (蔡宗雄,2022)。國防部也重新分配土地面積,讓各眷戶自行建造,嘉禾轉
                             變成「公地自建」型態的眷村。 然而 2002 年,嘉禾新村眷村改建計畫開始協

                             調 。   隨後 2004 年,馬市府又將本地區之土地使用分區變更為防災公園用地。
                             2010 年,政  府便在萬華區開始動土嘉禾新村住戶遷建基地並在 2014 年,將
                             80 戶列管眷戶點交眷舍遷出(翁鈺清,2017)。在 9 月時,台大城鄉所學生及


                                                            3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