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1081031小論文
P. 28

法國的悲歌—《悲慘世界》


                    “It is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who release the infinite light.”(Victor Marie
            Hugo,1802)法國政府的暴斂、貴族的巧取豪奪,人民生活在哀戚與恐懼下,不得不於水深
            火熱中換取一絲沒有自尊的溫飽。

                    在研究《悲慘世界》之際,我們從雨果對於社會的憤恨不平看到他悲天憫人的胸懷,藉

            由著述《悲慘世界》一書,讓後世人們了解法國當時政治崩壞與制度瓦解,進而寫出膾炙人
            口的音樂劇劇本及翻拍成電影。


                    《悲慘世界》為鮑伯利和勳伯格二位作曲家的的顛峰之作,作品融合旋律、節奏及配器
            的巧妙運用,精確地與各個情境結合,使觀眾能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涵。由此,我們學習
            到如何將不同的音樂色彩搭配不同的情節發展,例如:當人們贏得競賽而欣喜若狂時,配器
            的音色應為宏亮且高亢、節奏快速且有力;反之,當情節氛圍呈現較傷感時,低沉的配樂及
            逐漸放慢的節奏可為情境注入一股憂戚之感。


                    “Part of the tug of Les Misérables is that it recounts a familiar, reassuring story of oppression.”
            ( Manohla Dargis,2013)音樂劇《悲慘世界》之所以能歷久不衰,其音樂對於戲劇的完美詮

            釋為整部作品之根本,當中的歌曲及旋律常留於人們心中,如一道旖旎的彩虹,為天空畫上
            美妙的註記,為世界譜出一首動人心魄的樂章。

            肆、引註資料


            方韻茼(2017)。音樂電影的歌詞翻譯研究:以《吉屋出租》、《悲慘世界》、《芝加哥》
            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芃瑀(2017)。從心理動力論視角分析音樂劇《悲慘世界》劇中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

            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可為(2014)。析論史詩派音樂劇《悲慘世界》。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逢年(2000)。悲慘世界。臺北市:志文出版社。

            慕羽(2009)。西方音樂劇史。上海市:上海音樂。

            Hugo, Victor. (1862). Les Miserables. French and  Belgium:Albert Lacroix.


            賴建宇(2008)。歌劇與音樂劇起源。2019 年 5 月 6 日,取自
            http://www.midi.twmail.net/files/%E6%AD%8C%E5%8A%87%E8%88%87%E9%9F%B3%E6%A8%82
            %E5%8A%87%E7%9A%84%E8%B5%B7%E6%BA%90.pdf




                                                            9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