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stars18
P. 9

「佾」是代表行列的單位,行列人數因參與祭祀官員階級、地位或受祭者德行高低而有不同,位階越高、德高望
            重者,則排列佾數越多。因隊形左右對稱,所以只有偶數佾,即佾生排成方正行列隊形,舞姿左右對稱,舞者眼神不
            外放,姿態端正和諧,舞式流暢正確,誠於中、形於外,全神貫注向先師獻上崇敬與感謝。
                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祭孔有六佾舞與八佾舞
            之分。六佾舞就是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以諸侯及宰相為祭拜對象。由於司馬遷在《史記》中,首先將孔子列入世家,
            也就是諸侯,後世又有君王封孔子為諸侯,所以有的孔廟以六佾舞祭孔;八佾舞則是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以天子
            祖先為祭拜對象。至於以八佾舞祭孔,則是因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此後直至清光緒三十二年,都以八佾舞為祭孔
            釋奠典禮的禮儀。
                佾生獻佾舞,右手持翟,左手執籥。翟,柄端刻有龍首,龍口中插有三莖雉鳥羽毛,羽毛紋路節節分明象徵有節度,
            跳佾舞時由佾生以右手直拿象徵正直。籥,形狀像笛,以竹製成。籥的聲律為古音中的「黃鐘律」,是作為其他聲律
            的定準,後來籥在文舞中便象徵事物之根本、衡準,跳佾舞時由佾生以左手橫拿。籥翟結合,體現了陰陽和諧的天地
            秩序。


               釋奠典禮在普台之意義

                歷代祭孔皆由官方縣級以上官署承辦,並未有私人辦理祭祀者。普台高中、國小每年舉行聯合祭孔大典,是私人
            辦理祭祀孔子之首例。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教師節敬師活動,普台全體師生藉由祭孔大典之儀式,將
            尊師重道的觀念落實在生活、學習中,讓全校師生了解釋奠典禮之內涵及所代表之教育意義,以表達對至聖先師及先
            賢的尊崇與追思。普台每年辦理祭孔釋奠典禮,為使師生體驗優雅的中華傳統文化,讓學子學習承擔職事與責任,藉
            以穩定並成熟地面對自我,學會約束自己、肯定自己。同時學習禮教,也體驗佾舞通神時身心靈奇妙的變化歷程,對
            固有文化能更深刻地產生認同,表示對聖賢敬重仰慕之意,亦效法孔子精進努力的態度。因此,普台校園也就自然營
            造出中華文化鮮活而濃郁的學習氛圍。

               結論

                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立下教學的典範,因而被尊稱為「至聖先師」;而在教師節,除
            了緬懷這位歷史上偉大的聖人,更提醒著我們要維持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

                禮是對人的行為規範;樂是對人心的潛移默化;舞則是將中庸而和諧的行為與聲音表現在進退合度、溫厚優雅的
            動作上。釋奠典禮中佾禮的表現,其內涵無非是一種絕美的教育。
                源遠流長的祭孔儀式,從古至今有過許多變革,而值得保存的不僅是典禮的形式,更有背後所蘊含的文化、禮節,
            還有最重要的「教育」意義。

                有感於今日社會聖人遠去,文化沉淪,普台為力挽狂瀾,匡復固有文化,體現我泱泱華夏的禮制文明,每年舉辦
            釋奠典禮,於現代意義尤為深遠。值此禮崩樂壞、倫常脫序之際,為天下先,發為振頹起弊之前鋒,則在興復華夏文明,
            能恪盡一己之力,願為今日天下中學之典範,亦係體現我創辦人悲心願力之表徵。












                                                                                                樂生擊晉鼓以就緒
















                                                                                                      由釋奠典禮話祭孔
                                                                                                      由釋奠典禮話祭孔   77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