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stars18
P. 8

祭孔大典儀式之歷程

                  祭孔是在孔廟的大成殿舉行的。清晨約5、6點,由樂生分擊「儀門」(中門)兩側的晉鼓和鏞鐘;由鼓三嚴揭開序幕,
              依次初鼓、再鼓、三鼓,敲三鼓之意即在催促觀禮者儘速就緒。身著古式禮服的祭官,便緩緩步至殿前就位,然後開
              啟大成門、儀門及「櫺星門」(孔廟前之大門),接著由禮生高舉「太牢」(牛、羊、豬)三牲,由大成殿步下台階,
              經儀門,再由櫺星門走出,意在昭告神靈,然後才開始「迎靈」。完整的祭祀過程大致可分為「迎神」、「祭祀」與「送
              神」三個部分。

                  迎靈時要演奏「咸和之曲」,由「孔生」分持燈、爐、斧、鉞之類的禮器,分兩列繞經各門,迎靈入大成殿。待
              樂聲奏罷,與祭者行三跪九叩之禮(今改為三鞠躬禮),再進饌、上香。
                  迎靈既畢,祭典邁入最高潮,行三獻禮,即初獻、亞獻、終獻;樂則分奏「寧和之曲」、「安和之曲」、「景和之曲」。
              獻禮是由正、分獻官分別至各殿廡獻帛、獻爵(進酒之意)、行鞠躬禮;初獻禮完還要由主祭官恭讀祭文。獻禮的同時,
              在樂聲的伴奏下,由童生獻佾舞於殿前。三獻禮中的歌、舞、樂都不同,每次獻禮各頌贊一首歌,每首樂曲各 32 字,
              一字一動作。普台國小 64 名佾生雙手分執籥、翟,和著雅樂獻八佾舞,動作起落有致,令人動容。
                  三獻禮畢,正獻官要到香案前飲福酒、受福祚,然後撤饌送靈,並到「燎所」(即金爐)焚燒所獻之祝文。正獻
              官復位後,關閉儀門、櫺星門,然後全體與祭人員「撤班」,整個隆重的釋奠之禮才告結束。


                 釋奠典禮的禮、樂、舞之涵義
                  禮和樂是聖人治理、教育百姓時不可或缺的方式。禮是外在行為的規範,舉止的準則;樂則進而滲透並感化人心,
              俾使人有平和安詳的感情。

                  大典時以樂為主。樂是詩譜,詩是樂之詞;禮是天然秩序,是人事規範。亦可以說,禮是樂之動作。音樂能反映國力。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孔子教人立身成德,「興於詩,立
              於禮,成於樂。」用詩表達情意,談吐優雅;以詩調和內心情緒,則態度溫醇。是以古人用禮樂修身養性,立住人格,
              以禮節約束外在言行舉止。

                  佾舞最大的特性,就是它合禮、樂、舞為一體。舞蹈是音樂的有形表現,而音樂的節奏、舞蹈的韻律都在在體現
              了聖人要透過制禮作樂教化百姓的本意。
                  儒家認為禮是天地的秩序,也是人間的規範;而樂的本質,就是和諧、中庸,使人在聽的時候能不知不覺地遵循
              天地及人間的秩序;舞蹈則更進一步地把和諧與中庸之道表現在動作上,而不只是停留在內心的感化,使得人能動靜
              得宜,積極地去遵循社會的道德規範。祭孔大典,禮生以沉穩行儀領眾;樂生以中正雅音攝受大眾;佾生虔恭以圓滿
              九十六式舞儀震懾全場,令人感動,我們可以說,佾舞的基本意義就是教育。

                 祭孔釋奠佾舞--已有 2400 多年的歷史

                   自魯哀公十七年(西公元前 478 年)起,即孔子逝世一週年,才有祭孔佾舞儀式。奉祀至聖先師孔子牌位的大成殿,
               前方有座突出的平臺,稱為「丹墀」,丹墀是祭孔時安置樂器並供佾生獻佾舞的場所。面向大成殿,向「至聖先師」,
               呈獻隆重莊嚴的佾舞。












         鼓三嚴時敲鏞鐘以集眾
















      6 6  由釋奠典禮話祭孔
         由釋奠典禮話祭孔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