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stars17
P. 11

關於普台的土



                                                                 當升旗結束後,同學的皮鞋上除了沾上了惱人的草之外,
                                                               鞋底還會沾黏少許的紅土。這些土就是傳說中的陶土,也就
                                                               是說收集到一個量,就可以捏塑造型,甚至可以製作器皿。
                                                               幾年前本校的通識講座講者潘樵先生的演講中曾提到,校園
                                   傅永悌老師作品 青瓷壺盛                附近曾經出土了為數不少的史前文物,其中也有黏土燒製的
                                                               物件,例如大馬璘遺址(距今 4000 至 1600 年間)與水蛙窟
           陶器的燒製                                               遺址(距今 2381+71 年)的橙色夾砂陶器等。另外,埔里知
                                                               名陶藝家陳雄鎮先生也曾經說過:普台高中附近的小埔社地
         入窯素燒
                                                               區也曾經有過一段繁榮的製陶時光,窯場生產以木材為燃料,
           攝氏 800-850 度,將土坯燒紅燒透,燒到像烤紅的木炭,                      並燒出陶製的杯碗瓢盆等日用器物,直到大量的廉價模製塑
         經過這個溫度歷練而降溫後的坯體,會從脆弱的土轉變成為                            膠產品出現,才逐漸沒落凋零。
         較強壯,入水不化的素燒陶。如果您曾經用瓦盆種過花,或
         踩過浴室外的矽藻土吸水板,就會知道素燒胚是什麼觸感了,
         表面有點粗粗的孔隙,同時擁有強力又快速的吸水能耐,以
                                                                關於普台的陶
         方便上釉。

                                                                 普台高中擁有完善的設備:8 台拉坏機、3 座電窯、1 台
         施釉
                                                               實驗窯、充足的手轉盤及塑造工具,還有寬敞的創作空間,
           取一瓢燒烤食物的木炭灰燼,加上一瓢普台操場的紅土                            以及多樣的黏土及釉藥物料,更有優質的學生。在兩學期分
         泥漿,攪拌及過濾雜質後流出的巧克力優酪乳狀液漿就是一                            別以彩繪及捏塑為主題的學習後,參加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
         帖很棒的醬油色灰釉。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素燒胚的吸水性,                            物館所舉辦的「2019 全國生肖陶藝競賽展」,表現優異,成
         將它浸入釉漿中,使之均勻吸附於作品表面。鹼性的灰可以                            績斐然。
         降低紅土中矽的熔點,以期燒成後得到玻璃質的釉面。



         釉燒

           攝氏 1230-1300 度,以接近火山爆發的火山口溫度,將
         大自然融化岩石的高溫加諸於素燒胚,將原本的土屑還原成
         堅硬的岩石,並將坯體表面的釉藥熔融流動。若您在窯正高
         溫時,調皮地往內窺視,其景象為烈焰四竄,作品表面如岩
         漿流淌,眼見之處盡是刺眼強光,無法久視,因此古代的陶                                                                            傅永悌老師拉坯實作
         匠常常有眼睛方面的職業病,他們必須要靠眼睛觀察火色,
         判斷窯內溫度以及其他細微變化。
            溫度高低的差異,或是升溫的速率不同,乃至於持續高
         溫的特殊燒法,影響了釉色的觸感、色彩和流動感,多是陶
         藝家們的獨門秘技,有多少陶藝匠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測試
         極致的釉色。乃至於出現無法解釋的窯變,產生獨一無二,
         再也不可求得的獨特效果,甚至古代傳說曾有孝女為了解救
         陶匠父親而殉入高溫的窯中,以期燒出傳說中的釉裏紅……
           待溫度降至常溫,常可聽到叮叮噹噹的聲響 ( 釉面龜
         裂 ),據說宋朝的陶瓷精品今天仍然在故宮的展示櫃中持續
         開片龜裂中……




                                                                                                                   9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