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stars17
P. 7
在這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底下這個故事:1871 年完成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在皇
帝威廉一世任命下,由俾斯麥擔任帝國的首任宰相。身為宰相的俾斯麥兢兢業業地
經營著德國之際,曾經撥空巡視德國柏林大學,據說他在得知亞洲各國留學生就讀
的科系比例之後,曾說:「中國和日本的競爭,日本必勝,中國必敗。」但當時中、
日兩國距離之後的甲午戰爭仍有二十年之久,而且當時中國所購買的現代化軍艦排
水量又比日本所購買的大上許多,一般都認為如果中、日兩國交戰一定是中國會獲
勝之際,為何俾斯麥卻能準確預測二十年之後的戰爭勝敗呢?
面對眾人的質疑,當時俾斯麥回答:「日本到歐洲來的人,討論各種學術,講
究政治原理,謀回國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國人到歐洲來的,只問某廠的船炮造得如
何、價值如何而已」。換言之,俾斯麥認為當時的中國只想知道「如何」在器物層
面的革新,只想知道「如何」使用跟西方一樣的船堅砲利,相反的,日本更著重在「為
何」西方能創造並使用這些超越東方的制度與器物。
眾所周知日後這場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直接證明了清朝「自強運動」的失敗,
關鍵在於清廷的改革僅限於「器物層面」,不像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場觸及「制度層
面」、由裡到外的全面革新。能在戰爭爆發前二十年就推測出這樣的結果,不禁令
人佩服俾斯麥的智慧。
但俾斯麥如何從留學生的就讀科系看出中、日兩國在「制度層面」與「器物層
面」上的差距呢?從俾斯麥的回答中不難看出,他當年拿到的數據顯示日本的留德
學生多就讀人文學科,而清朝留德學生多就讀理工學科。人文學科主要是在研究各
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而當中的歷史學科的內容之一,卻是透過時間的堆疊,探
討為何某人事物今日會如此強盛或衰弱的原因。因此,要了解某一人事物為何今日
會是這番模樣,可以透過觀察、分析此人事物的過去來了解,甚至可以從中探得其
未來的可能發展。這正是俾斯麥能預測中、日兩國二十年後戰爭勝敗的關鍵。
雖然不曾聽過有人誇讚俾斯麥智商很高,但我們卻可藉由上述的故事了解這位
鐵血宰相很有智慧。智商與智慧的差別在於是否加入了人性的考量,今日許多科技
可以幫我們測出一個人的智商,但我們仍無法透過任何測驗來看出一個人的智慧,
智商或許是天生的,但智慧則是經由不斷磨鍊而獲得的。在政壇上打滾多年的俾斯
麥,曾經失意過,也曾經得意過,這些政壇上起起伏伏的經驗,就是磨鍊他智慧的
最好礪石。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