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stars17
P. 6
提到了歷史,我們或許會聯想到這是門要背誦許多年代與人名的學
科,甚至會認為這是門強調背誦的學科,因此對於那些歷史不錯的同學,
我們都會認為他的「記憶力」應該很好。也因此許多人對歷史系出身的
人總有種刻板印象,認為他們應該能「背」出歷史上每一年發生的大大
小小事情,認為他們應該能「記住」每一個時代的每個故事。但如果歷
史學系是在學習背誦歷史故事,那麼歷史學系上課模樣,難道是教授發
給每個人一本厚重的歷史書,然後要求學生全部背下來?姑且不論是否
真有這本詳盡記錄世界上大大小小事情的歷史書,如果「歷史學」只是
門要求背誦的學科,那麼應該只需要吃幾片「記憶吐司」就能達到,又
為何這學科從古至今一直存在?可見,「歷史學」不單單僅是記憶與背
誦,這門古老的學科能夠存在這麼久,有著更遠大的原因。
17 世紀提出歸納法的英國數學家法蘭西斯.培根曾說:「讀史使人
明智」,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也曾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可見,「歷史學」除了記憶與背誦外,更可以讓我們從這些記憶與背誦
中,淬鍊出知識與智慧。就像台大歷史系教授呂世浩先生曾說:歷史是
磨鍊智慧的礪石。而補教名師呂捷先生也曾說:他教的不是歷史,是「人
性」。
可見,能啟迪智慧、看透人性就是「歷史學」可以亙古存在的關鍵。
但為什麼這與我們印象中的歷史課截然不同呢?再者,如何從似乎只是
強調「記憶」的歷史中,看透人性,進而萃煉出智慧呢?
文 / 歷史老師 張朝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