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stars17
P. 8
國史大師錢穆在《中國的歷史精神》一書中曾說:「歷史即是人生,歷史是我們全部的人生,
就是全部人生的經驗。歷史本身,就是我們人生整個過往的經驗。至於這經驗,這已往的人生,
經我們用文字記載下來……這叫歷史材料與歷史記載。」因此,透過歷史,我們可以學習到人類
的經驗,比起一個人最多也才一百多年的壽命來看,人類的歷史有五六千年之久,一定有很多我
們可以借鏡的地方。但在這之前,我們需要略為調整讀歷史的方法,不能只是一味背誦,而是偶
爾停下來思考一個問題:如果自己是該歷史人物,深處在該時代的自己,面對挑戰時會如何抉擇?
接著再對照自己的抉擇與歷史上的作法有何不同,進而從古人的經驗中磨鍊自己的智慧。
雖然今日歷史課程上的這種「借鑑」功能漸漸被淡化,但就像美國西北大學歷史系教授莎拉.
瑪札在《想想歷史》一書中所說的:「歷史學家不能給你答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問題,可以
教你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所以,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帶著一副「穿越時空」的眼鏡來看透每
一件事物,進而提出關鍵的問題。教育家潘天壽曾說:「學問,學問,就是要問,又學又問。」
教育家陶行知則說得更為具體:「做學問就是要學要問。光學不問,只做到一半;光問不學,也
只是一半。又學又問,才是完整的學問。」但問題可不是隨便就提出的,能提出關鍵的問題,方
能找到最重要的答案,進而讓我們從中增長智慧。
再者,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卡爾曾說:「歷史是歷史家與事實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
現在和過去之間永無終止的對話。」讀歷史除了可以學習到過去人類的經驗外,也可以看到史學
家們化身成「穿越時空的偵探」,透過年代久遠的斷簡殘篇,破解並重現過去曾經發生過的謎團。
就像日本就實大學李開元教授透過實地考察與史料分析下,破解了許多關於秦始皇帝的謠言一樣;
就像以偵探自居的澳洲雪梨大學黃宇和教授透過史料的比對告訴我們許多網路上的謬論一樣。隨
著新線索的不斷出土,以及觀看事情的角度日漸多元,這段現代和過去之間的對話確實會永無終
止地持續下去。所謂「真理愈辯愈明」,透過觀察史學家與過去的對話,我們對過去的了解就會
更加透徹。
就以號稱「革命之子」的拿破崙為例,關於這位一輩子打過無數勝仗的軍事天才,你我所熟
悉的卻是那兩場慘敗:遠征俄國與兵敗滑鐵盧。為何這位當時叱吒歐洲的英雄,最後會落得流放
在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島的下場呢?
除了歷史課本上所寫到的政治背景外,是否有經濟上的原因呢?
在日本前國稅調查官大村大次郎的著作《拿破崙不是敗在滑鐵盧戰役而是金融戰爭》一書中,
則認為拿破崙能成為法國英雄的關鍵,是因為受惠於廉價的徵兵制,相較於當時各國的傭兵,徵
兵制可以讓法國節省大量軍費。但即使如此,在不斷爭戰下,法國財政出現問題,軍事天才的拿
破崙面對不擅長的經濟議題,也只能用賣土地(北美)以及開徵法國大革命期間廢掉的鹽稅來籌
措軍費,最終不僅引起民怨,更輸給了使用先進稅制以及國債制度的英國。
但除了經濟的原因外,戰場上兩方軍隊的體力差異,是否也是影響戰爭勝敗的可能呢?
在英國皇家軍事學院教授約翰.基根的著作《戰爭的面目》一書中,則提到拿破崙軍隊在滑
鐵盧之役前一天的長途行軍,加上當晚因為天寒潮濕而睡眠不足,導致戰爭當天精神不濟,而出
現異常恐懼的反應,最終因此輸給人數較少,但精神較充沛的英國軍隊。
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