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112-2閱讀心得
P. 50

以取代。朋友不行,愛人也不行。如果你要為另一個人負起完全的責任,學著如何去給予最
            深的愛與關懷,那你就應該生小孩。」(p.116)


            三、我的觀點:

            自從看完《最後 14 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後,我從莫瑞那獨特的思考模式中學到了如何樂觀

            地面對死亡與有意義的生活。「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親戚孩子的出生,我們歡欣鼓舞;
            家中長輩的葬禮,我們感嘆。不論出生和死亡,都是每個人必經的人生課題。這些都是我們
            生活中有關生命的萌芽與凋零,但同樣都是人生的過程,為什麼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對
            死亡感到恐懼,甚至是避而不談?


            這是一個十倍數的時代,一本經典的書可以讓我們放慢腳步好好思考。在莫瑞被醫生診斷罹
            患漸凍人症後,他走出醫院,同時感到驚異不解:「四周為何一切如常?世界不是應該停下來
            嗎?他們不曉得我發生了什麼事嗎?」這段敘述讓我有很大的共鳴,因為這也讓我意識到:「即

            使這個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人正面臨死亡,我們仍是一如往常地的過著自己的生活,世界並
            不會因為我們而停止。」或許現實便是如此,只有當死亡來敲門時,生活的節奏才慢了下來,
            讓我們好好去分析死亡,面對死亡,理解死亡。

            那我們可不可以不要在生命的末尾才開始反思?莫瑞在第二堂「自憐自艾的善用」和第十二

            堂「寬恕」中都有提到我們可以如何處理自己心理狀態。在第二堂中,米奇問莫瑞會不會為
            自己的處境感到悲傷?「當然,我會好好的哭一場,為我所失去的感到悲傷,然後專注於自
            己目前所擁有的種種好東西上面。」的確,在生活中,包括我在內,有許多人對自己所處的

            逆境自憐自艾,抱怨自己的運氣太差,責怪自己準備不周,但莫瑞告訴我們,只能花幾分鐘
            自悲自嘆,然後就要重新振作,迎向這一天。在「寬恕」這堂課中,莫瑞說:「在你死前寬恕
            自己,然後寬恕別人。」用這句話來敲醒我,真是再合適不過了。我自己是個容易記恨的人,
            雖然師長常常告誡我們要成為一個懂得體諒、寬恕他人,但我總是聽不進去,常常對朋友家
            人開的玩笑耿耿於懷。透過莫瑞的故事讓我理解,如果這個人對我們而言十分重要,我們真

            正能做的事,就是寬恕;不是出自無奈,而是出自愛。

            另外一個生命的課題,便是感情與執著。在佛教的經典中常常告誡我們不要執著於萬物,但

            我常常被情緒所左右,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莫瑞指出:不執著並非避免感覺經驗,相反地,
            我們應完全投入情緒,深刻體驗痛苦、愛和悲傷。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認識情緒,並讓自己
            有能力脫身。莫瑞這翻話讓我認知到認識自己的重要性,唯有認識自我,才能好好的和自己、
            別人相處。


            生命充滿了各種挑戰,包含擁有與逝去。就像莫瑞說的:「在你死前寬恕自己,然後寬恕別人。」
            寬恕自己沒辦法做的事,寬恕自己本應該去做的事。如果連死亡,都能夠坦然的去面對,或
            許生活中的後悔與自責,也能夠解決。執著與放下,寬恕與原諒,對他人如是,對自己也如

            此,這本書要我們提起,也要我們放得下。


                                                            46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