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112-1小論文
P. 100
眷村文化保存:產權及藝術如何影響眷村去留
方經過磨合後漸漸取得相互認同,並成功以「文化景觀」為名保留 嘉禾新村的「空」和
蟾蜍山聚落的「人」,也 讓日後進駐經營管理的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以不同
的策略處理眷村文化保育。蟾蜍山聚落,居民也無須搬離。另外,由嘉禾新村和蟾蜍山
聚落的眷村文化保育,我們認為以拆遷為前提,保育為名出現的眷村文化,其中社會參
與藝術的推動,把公共性和社會性加諸眷村地方感的論述,強化了個人生活對地方的歸
屬感,而私有產權的出現則影響了公共性和社會性的推展,也影響了行動者之間關係以
及地方論述對眷村內部和外部社會的連結。經過我們對於眷村文化的探究以及對嘉禾新
村和蟾蜍山聚落的分析之後,我們也想出了幾項方案來促進嘉禾新村及蟾蜍山聚落的保
育推動。首先,對於蟾蜍山聚落,我們想要透過與台北國際藝術 村的合作,鼓勵聚落新
一代的年輕人一起加入聚落保存運動,讓聚落的較年青的一代 將他們小時候對於家鄉眷
村的記憶用畫筆畫下來,就如同杜爺爺把自己小時候的記憶 用清明上河圖的方式展現出
來一樣,希望眷村年輕人能把它們記憶中的童年歲月畫下來,增加眷村文化再現的多樣
性。
陸、參考文獻
1. 王志弘譯(2006)。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原作者:Cresswill, Tim)群學。
2. 好勁道工作室(2016 年 11 月 8 日)。臺北公館水岸永春再生計畫。好勁道工作室。
3. 學邑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18)。 106 年度「三總舊址水源地區防災型都更
策略規劃暨調 查作業(含嘉禾新村)」委託專業服務案 總結報告書。臺北市政府都
市發展局。
4. 李佩玲(2023 年 7 月 6 日)。臺北煥民新村訪山城聽故事。青年日報社,https://www.ydn.
com.tw/news/newsInsidePage?chapterID=1598158。
5. 李思薇(2019)。 蟾蜍山聚落保存歷程中的社會參與。文資學報 12,1–31。
6. 李廣均(2015)。臺灣「眷村」的歷史形成與社會差異:列管眷村與自力眷村的比較。
臺灣社會學刊 57,129–172。
7. 林郁文(2015)。蟾蜍山聚落保存運動:非正式聚落的公共性與邊界辯證。 國立台灣
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研士論文。
8. 翁鈺清(2017 年 4 月 28 日)當綠色推土機遇上「文化恐怖份子」──淺談嘉禾新村
保存運動。台大意識報,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2017/04/blog-post_85.html
9. 陳莉蓁、李姿穎(2017 年 4 月 28 日)臺北煥民新村訪山城聽故事。台大意識報,
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2017/04/blog-post_28.html。
10. 趙富盛、蕭炎泉(2006)新制眷村改建執行之簡介。營建管理 317,41–49。
11. 蔡宗雄(2022)。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工作報告補充資料: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營運成果與業務規劃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12. 臺北市文化局(2015 年 4 月 2 日)。臺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第 68 次會議紀錄。
臺北市:臺北市文化局。
13. 臺北地政雲(2022 年 9 月 25 日)。公有土地查詢。
https://mail.google.com/mail/u/0/?tab=rm&ogbl#inbox/FMfcgzGtxdTfbtlMvmmDf
MbSdhZJXnWR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