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小論文作品集封面側標-1080331
P. 23

埔里噶哈巫聚落與宗教信仰初探:以平埔番祖廟為例
            壹、 前言

                 一、研究動機

                      平時在歷史課本上,對於平埔族往往只有寥寥數語,像是「漢化」、「已經和漢人
                   無異」;對於其宗教信仰的介紹多半只有西拉雅族的「阿立祖」便輕輕帶過,以致於同
                   為生活在臺灣的我們,對於平埔族族群文化與宗教信仰僅有粗淺的認識。

                      筆者從國中起便在南投埔里就學。從清代便已經開發的埔里,很幸運地還保有多元
                    的族群、文化與宗教信仰。本著對於平埔族文化的好奇,加上學校的地利之便,因此
                    我們決定從在地出發,藉由埔里當地的番祖廟以探究埔里在地的平埔族—-噶哈巫族
                    的文化與宗教信仰,以及噶哈巫族與埔里其他族群文化的互動。

                 二、研究目的

                      藉由埔里當地的番祖廟,探問埔里在地的平埔族─噶哈巫族的文化與宗教信仰,
                 以及噶哈巫族與埔里其他族群文化是否有所互動,希望能藉此更加暸解臺灣平埔族的歷
                 史與宗教文化,也增進筆者對於臺灣與埔里在地族群的關懷。

                 三、研究方法

                      主要運用文獻分析法、訪談法以完成這篇小論文。更詳細的過程則是運用校內圖書
                 館、網路查詢相關資料,加以實地探訪與族人訪談,再經筆者小組組內的分析、統整與
                 討論,並經過數次的修訂後完成此篇研究。

            貳、 正文

                 一、埔里宗教與族群歷史

                      (一) 清治時期

                           早期漢人在南投活動與宗教信仰的分布地區主要為草屯和竹山。這兩地為漢人
                         進入沿山開墾的起點,成為漢人宗教信仰由西部平原傳向中部內山的開始,隨後漢
                         人進入埔里並帶入其宗教信仰。

                           在清代開山撫番以前,漢人進入埔里並不見得合法。進入未知領域以拓墾的漢
                         人,由於冒著極大的風險,會隨身攜帶原本祭祀的神像以祈求開墾的過程安全順利
                         平安。這些由拓墾漢人攜帶的神像,大多是私墾者原本家鄉所祭拜的神明,例如:
                         漳州人所祭拜的開漳聖王、泉州人所祭拜的廣澤尊王、客家人所祭拜的義民爺,以
                         及沒有明顯族群分別的神祇等。

                           1872 年,荷蘭人進入埔里平埔族地區,包括烏牛欄、眉溪四莊的大湳、牛眠
                       部落等地,隨後建立埔里教會,至今並持續發展。

                           1874 年牡丹社事件後開山撫番,入山合法化,大量官兵和求謀生的漢人遷入
                        埔里,促進地方的商業、移民帶入的信仰發展。清代後期,埔里已經是各式宗教信

                                                            1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