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普台之星16
P. 19
1061031梯次
不完美的我 讀書心得比賽特優作品
高一庚
覃昭雅
「大家好,我叫郝完美。這個名字是我爸媽幫我取的。」小時候,大人總說她是完美的,但隨著歲月
流逝,大人對她的要求也越高,她也發現這份「完美」是不可能的,是虛假的。
「完美」到底是什麼?是一個漂亮的臉蛋,還是纖細嫩白的皮膚?是考試名列前茅,還是馬拉松第一
名?是能歌善舞,還是武藝高強?答案是以上皆是。想當一位完美的人,必須秀外慧中、能文能武,但是
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我們的知識及歲月都有限,而且不是每個人生下來都會有一
雙深邃的明眸、一個挺拔的鼻子、一身白皙的皮膚。我們可以將完美當作一個目標,但是不要讓完美使自
己感到挫折和失敗。別因為「不完美」而放棄自己,這是我讀完這本書的第一個感想。
這本書也讓我反思「完美」與「不完美」的價值。從小到大我總是因為被期待而一直對自己施壓,只
想成為大人們心中的完美小孩。因為人們從一出生起,就會被貼上標籤,就會被以分數來分等級。結果,
分數高的愈來愈進步,分數低的卻因一再被批評而越來越墮落,越來越悲觀,進而淪入惡性循環中。這些
「完美」的期待,不但使小孩痛苦,更限制了他的發展。誰知道班上成績倒數的同學不是未來為國爭光的
奧運金牌得主?誰知道那個總是沉浸在自己世界裡的小孩,不是未來改變世界的偉大發明家?「不完美」
的小孩也可以成功,那我們為何還一直被「完美」拘束著呢?
「不要害怕完美,因為你永遠達不到它。」這是西班牙畫家達利所說的。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瑕的人,
人總會有各自的優缺點,所以生命應該追求精彩有意義,而不是追求完美。海倫凱勒因重病而同時失去聽
力及視力,她不是完美的人,但是她卻憑靠毅力,成為美國出名的作家及演說家,為其他的殘疾人士爭取
權益,為他們打氣。她並不完美,但她卻活出生命的美好及深度。貝多芬在四十八歲時兩耳完全失聰,又
有一位愛酗酒的爸爸,更因為家境拮据沒有接受過完整的教育,他也不是完美的人;但他靠著對音樂的熱
愛及過人的天賦,成為家喻戶曉的音樂家,創作了許多清心悅耳的樂曲,他創作的奏鳴曲和交響曲,更影
響了古今的音樂界。他並不完美,但他活得傑出,深具貢獻。海倫凱勒和貝多芬在物質條件上有所缺憾,
卻因缺憾,反而蘊含了無限的轉機、無限的可能性;他們在生命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完全覆蓋了先天的不
完美。
我也曾在現實的考驗中感到挫敗,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失望,常常活在壓力和恐懼中,甚至悲傷哭泣。
但現在我領悟到自己雖然永都無法臻於完美,卻可以用其他方法充實自己。所以我開始將生活重心放在課
業和比較之外,首先學習各式各樣的才藝。我選修了吉他的音樂課程,藉著空閒時間練琴,讓自己好好地
放鬆心情。我喜歡手指在弦與弦之間穿梭的感覺,喜歡聽那悅耳的旋律在耳邊迴蕩,喜歡沉浸在那只有自
己的世界裡。其次積極地參加活動,我參加了歌唱比賽,找到對歌唱的興趣,而且喜歡上站在舞台的感覺。
我也參加了模擬聯合國,學會如何將自己的想法與其他國家的代表深入討論。我認識了很多好朋友,生活
因此添加了各種趣味,不再無聊平凡,不再因為沒有一百分而哭泣,不再因為壓力而晚上失眠,生命的畫
布上塗滿了多彩多姿的瑰麗色彩。我更發現了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夢想天空,可以不受拘束地在其
中揮灑。我不需要完美的自己,因為我是獨一無二的。「活出自己」比「活得完美」更重要。
作家法郎士說過:「我能堅持我的不完美,它是我生命的本質。」不完美是每個生命的本質,但我們
可以用自己的特色來彌補這個本質。「完美」不是生命追求的終極目標,不放棄自己、活得精彩、活出自
我才是值得追求的生命意義。
普台文字館
普台文字館 17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