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小論文作品集封面側標-1080331
P. 8

埔里百香果種植之歷史與發展初探
                           此外,張育森、鄭正勇(2014)研究指出:「透過實驗觀察,推測百香果應為長
                      日性植物。長日可促進其花芽形成及開花。」而根據圖三,埔里於 2018 年的日照時
                      數皆在 10 小時以上,故推測埔里在日照的面向也適合百香果生長。




























                                           圖三:埔里 2018 年每月日照時數

                        (資料來源:台灣南投縣埔里鎮日出日落時間表。2019 年 2 月 24 日,
              取自:http://sunrise.maplogs.com/zh-TW/puli_township_nantou_county_taiwan.65521.html)

                           李文立、王德男(2012)指出:「土壤的排水性是種植百香果需要特別注意之處,

                      排水性差及容易積水的土地都不適合。」「作為埔里百香果主要產地的大坪頂地區,
                      除了高海拔、溫差大之外而使水果甜度得以較高,更擁有排水良好的紅壤土質」(徐
                      清銘,無日期),因此百香果適合栽種於排水良好的埔里大坪頂地區。


                      (二) 埔里種植百香果之歷史

                           「目前台灣食用的百香果前身,是由美國人在 1964 年大量引進黃色種」(埔里
                      鎮公所,無日期),先後在南投埔里、南投魚池、彰化大村等地推廣栽培。「百香果

                      果汁粗製之後,運往美國再精製罐頭供應美軍」(埔里鎮公所,無日期)。

                           而根據我們在聯合資料庫蒐集、統整並分析之報紙文獻,最早可見埔里與百香

                      果關聯的報導,「是綠泉實業公司於 1975 年在埔里設置工廠,製造高濃度的百香果
                      原汁供應食品加工廠」(無名氏,1975)。「當時台灣百香果的生產僅南投縣埔里鎮、
                      魚池鄉栽培百香果四、五十公頃,尚未達到大量生產階段」(無名氏,1975)。據蔡
                      玉祥(1979 年)的報導,「百香果的改良品種是在 1971 年自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引入,
                      與前述文獻對照稍有矛盾的是 1964 與 1971 年相差七年左右」(蔡玉祥(1979 年),

                      但可確定的是現在食用的百香果前身,是來自美國夏威夷,可以確定的時間是在
                      1960-1970 年代之間,但不晚於 70 年代中期。

                                                            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