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小論文作品集封面側標-1080331
P. 7
埔里百香果種植之歷史與發展初探
張研究員的訪談,我們得知台灣的百香果種苗,在政府政策及技術支援的輔助下,
於日、韓、東南亞等地相當具有市場。
(二) 百香果之命名由來
百香果原產地為南美洲的巴西,後傳入歐洲。當時西班牙傳教士認為百香果的
花形與基督受難的景象相似,因此用西班牙文「Passioflos」命名,為「受難花」的
意思,常被誤譯成「熱情果」。而其英文由西班牙文轉譯為「Passion Fruit」,由於
「Passion」與「百香」有一定的音相似,我們推測百香果的由來源自英文,並有意
譯的成分。
此外,「百香果具有五片花瓣及花萼,形狀類似時鐘,因此日本人命名為「時計
果」。田代安定先生在日治時期引進台灣後,便沿用當時日文名。」(張蕙芬,2012)
百香果又因其多汁、滋味酸甜和豐富營養,有著「果汁之王」的別稱。
(三) 百香果傳入臺灣之歷史
「早期台灣的百香果,乃是由田代安定先生於日治時期(1901~1907 年間)從
日本東京的石川植物園引入紫色種的百香果」(張蕙芬,2012),由於其產量較少,
農民種植意願低,後成為台灣低海拔常見的歸化野生植物。
1964 年,黃色種百香果由美國夏威夷的太平洋農場引進,在彰化、南投等地區
種植。「百香果加工製成果汁外銷備受歡迎,但由於黃色種需要人工授粉,栽培成本
高,在台灣工資上漲後,種植面積逐漸減少」(李文立、王德男,2012)。
「1982 年,鳳山園藝試驗分所將紫色與黃色種的百香果雜交,育成「台農一號」
的新品種。由於「台農一號」具有果實大、產量高、不需要人工授粉等優點」(李文
立、王德男,2012),因此頗受農民歡迎,而成為台灣百香果培育的主要品種。「1985
年,台灣百香果的栽培面積達 1213 公頃,卻因病毒病蔓延而使栽培面積下降」(李
文立、王德男,2012)。
二、埔里盆地與百香果的連結
(一) 埔里的地理環境
「百香果耐旱,冬季不降霜的地區都可以種」(李文立、王德男,2012)。「埔里
的年平均溫度介於攝氏 20 度至 21 度之間,最低溫度約為攝氏 10 度」(埔里鎮公所,
無日期),因而適合百香果種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