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112-2小論文
P. 41

青少年憂鬱症


                      源。

                 三、憂鬱症的成因可能是在課業壓力和補習?

                           因台灣社會體制的緣故,多數家長從小接受之教育也多為補習式,在這樣的成

                      長環境及社會地位的反映之下,很明顯地驗證了有補習就會有好成績,好成績才能
                      上好大學,出了社會才有高薪的職業,在社會階層繁衍下,這些曾經補過習的人,
                      大部分在社會聲望、資源、經濟的差距上,都比沒有補習的人更優秀,而在資本社

                      會中金錢是生存的條件,這個事實不斷被驗證,就導致最終這些父母給予孩子們的,
                      也會是相同的教育方式,也就是補習。(王振輝,2019)
                           在做文獻資料探討時我們曾閱讀過一篇論文寫到「若學生參與越多的校外補習,
                      雖然有助於提升學業成績,卻不會因為學生的學業成就,而降低憂鬱感受。」從文
                      獻的研究中可以得知學業成績對學生憂鬱傾向的影響是呈現一種曲線的關係,當學

                      生的學業成績表現越好他們的憂鬱程度就越高,不過當學業成績到達一定的程度之
                      後,憂鬱程度還是會下降一點。在研究中也有提到並非成績越差的學生憂鬱程度越
                      高反而是中等程度的學生受到的心理壓力越高。補習的次數越多不一定與學生的課

                      業成正比在文獻中也有提到補習確實有助於成績的提升,但若補習時間過長,學業
                      成績會先升後降;這表示了適度的補習會提高成績,不過隨著補習時間增加,提高成
                      績的效益會打折扣,成績反而會下降,在對於學生來講多少會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因為不管再多的努力補習都無法看見成績的回報。(江啟暉,2014)


                 四、教育體系導致補習壓力

                           從文憑、過度教育與經濟發展文獻中,我們得知現今台灣教育體制的形成,很

                      大的原因是來自於國際進步的壓力,早期台灣在國際上是屬於落後的一方,在經濟
                      起飛時期,我們為了追求社會得腳步,不斷改善自身的教育體制,更因為台灣作為
                      後進國,因此在教育體系方面會不斷追求與國外相同,在新課綱不斷地推陳出新下,
                      普遍台灣人民教育水平提高,隨之而來便是對於學生課業的要求與增加,更因為成
                      績高會得到高薪工作得事實在一代人一代人的經驗中被驗證,導致學生得課業壓力

                      在校和在家都不能被延緩,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學生得心理壓力只增不減尤其是
                      對於成績一直以來維持相當優秀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自尊心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的不
                      完美,導致這類心理壓力可能最嚴重的學生便尋求來者任何管道的任何幫助。他們

                      不願意揭開自己光鮮亮麗背後的傷疤所以普遍學生無法正確抒發自身的心理壓力,
                      而當壓力積累到最後爆發就會發生自殘,甚至是輕身的悲劇。

                 五、昔今台灣的教育水平差別


                           以前的教育程度都大約在國中三年級(九年級),表現出了以前的教育並不多,
                      大多到了一定的年紀家裡就不在讓孩子去讀書,會讓孩子們出去工作。但現在不一
                                                            4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