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111-1閱讀心得作品集_完整版
P. 20
探討王安石變法對宋代政治文化的改變
能分析出前後政治文化的差別。
(一)本朝百年無事劄子
在本朝百年無事劄子中,王安石提到:
「其於理財,大抵無法,故雖儉約而民不富,雖憂勤而國不強。賴非夷狄昌熾
之時,又無堯、湯水旱之變,故天下無事,過於百年。」(維基文庫,2017)
此為王安石前往中央任職前所寫下的奏摺,而其內容分為兩段,我們引用的是
第二段,前段提到了神宗前的一百零八年中為何無事,並肯定了神宗之前所有前任
皇帝的努力,而後段是王安石這這篇奏摺中,希望神宗看到的重點:在宋朝的百年
無事之下,所隱藏的問題,而他在這篇奏摺中提出的問題,便是他日後在變法中主
要的方針,更是他之所以要透過變法來解決的。但是這些問題在反對派眼中並不能
算是問題,而是宋朝之所以能夠無事的緣由,司馬光也提過百年無事,可是他的目
的就只是歌頌前朝皇帝的偉大,他認為宋朝之所以無事,是因為沒有過多更改法律
的原因,他的觀念與王安石的觀念有著強烈的衝突,也導致後續兩人不段的政爭。(趙
冬梅,2020)
(二)王安石與司馬光對財政的見解之差異
在北宋的邊境,最主要的隱患有兩個,早在宋朝立國之前就存在的遼國與突然
崛起的西夏,這三個國家在仁宗朝時便達到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這兩個外族的野
心實在太大,多次攻打宋的邊境,透過引起北宋的擔心,來要取更多的歲貢。以王
安石的主張,應該增強軍力杜絕後患,以反對派的主張,應該花錢消災維持和平,
無論如何,兩種做法都需要許多的錢。但是,神宗剛上位的時候,就面臨了英宗治
喪費以及他個人的登基費國庫庫房繳不出來的窘境,最後只能透過張方平特別設計,
將兩邊的費用都縮減到只剩大約三分之一才結束,當時已經沒有足夠的經費可以維
持與兩國和平的現狀了,無論打破,或是維持和平都需要錢,而宋朝需要這個。就
經濟這方面,司馬光與王安石有各自的想法。司馬光認為:「天地所生貨財百物,止
有此數,不在民間即為公家」,所以想要國庫充實很簡單,從公家自己找出不合理的
花費,開源節流就行了,與民生息,不必勞煩百姓,但王安石認為這樣做國家賺不
了多少錢,應該得從商賈富戶下手,日後的經濟相關變法也與和商人爭利相關。神
宗最一開始選定改革負責人選,也是以理財能力做決,人選依序有張方平、司馬光、
王安石,而由於張方平正好回鄉守喪,司馬光拒絕,表示他必須得去寫資治通鑑,
才以王安石擔任。(趙冬梅,2020)
三、王安石變法爭議點與其失敗原因
王安石變法共有十三項,其中經濟相關六項(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