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小論文作品集封面側標-1080331
P. 75
恐懼「蟲」何而來
識,形成深根柢固的觀念。大腦中極有可能會因此將其判斷為危險事物,
產生對該事物的恐懼,形成「條件性反射」之行為。「在一定條件下,外界
刺激與有機體之間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繫。」 (巴甫洛夫,1927)。這種
防禦性行為不僅是後天的學習而得來的能力,更是一種保護的機制,藉此
遠離危險。
恐懼昆蟲原因之百分比圖
圖三:恐懼昆蟲原因之百分比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
(3)昆蟲外觀
根據圖三,蝴蝶、蜻蜓、金龜子和飛蟻使人產生恐懼的原因皆排名第二,
其中毛毛蟲的比例甚至佔其比例的第一名。因人本身對昆蟲構造不熟悉,
像是複眼、多毛等特殊的外觀,都是使人類害怕的原因。
(4)認為其帶有病菌或骯髒
根據圖三,因認為蟑螂髒而恐懼牠的人佔約 25%。事實上牠們的來源可
分為野生或者居家型。若來自戶外,牠們可能成為傳播沙氏菌、癩痢等疾
病的媒介;相反的若牠們為居家型昆蟲,即活動範圍包括巢穴等都只侷限
於家中的昆蟲,其實並不如人類所想的骯髒。「一般人對蟑螂的誤解很大,
牠愛乾淨、不會破壞環境,且幫我們分解很多髒東西。」(林金盾,2004)。
因此,或許是人們對這類的昆蟲並不大了解,而造成的刻板印象進而
產生恐懼。但這也與人本身會抗拒可能使人體生病的事物的自然反應相關,
而昆蟲與傳染病的關聯亦會令我們產生警惕。雖然蟑螂著實帶有傳染病,
但僅限於當牠接觸到外界的病原體時才會有,所以這類常出現且居住在家
中的昆蟲無須害怕,或許對於昆蟲更多的認知與了解,能夠減少此種恐懼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