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112-2閱讀心得
P. 11
三、我的觀點:
每個人心中都懸掛著一枚風箏。它或許是眼前懷抱著奮鬥的目標,或是心靈深處不懈追求的
真、善、美,又或者是一種遙遠而崇高的理想。無論是哪一種形態,我們都在為之不懈努力,
投入全心的力量。一直以來,我們都是追逐風箏的人。
這部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讓讀者隨著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經歷,由童年到成年,細膩刻畫
了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作者運用心理描寫和精彩的語言,生動呈現了童年風箏比賽後的暴
力事件對阿米爾的影響,以及他對自己悔恨和對哈桑複雜情感的內心掙扎。在拉辛汗的勸導
下,阿米爾再次回到家鄉,經歷種種困苦,成功地將侄兒索拉博帶離了這片「地獄」,同時也
在這艱難的過程中消除了自己的心魔。
這個故事以哈桑所說的—爲你,千千萬萬遍。—為核心,貫穿整篇文章,仿佛一條繩子,將
各個主題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這個簡單而深情的承諾,不僅體現了哈桑對阿米爾忠誠純真的
友情,也觸及了父親外剛内柔的親情以及索拉雅美好的愛情,為整個故事增添了情感的層次。
作者不僅談到了個人層面的背叛與救贖,更提到了家庭與友誼的價值觀。阿米爾與父親之間
的關係展現了父親對子女的期望,並探討了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而不是
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們,強調了個體的獨立和自主性。此外,作者也探討了種族、政治等
問題,揭示了阿富汗社會的種族階級觀念和政治混亂的現實。哈拉扎人的歧視和塔利班的極
端思想,使得種族清洗成為悲劇的根源。
作者生動地描繪了故事,使我甚至懷疑這是否是他親身經歷的故事。從書中的內容,我感受
到了阿富汗這個動盪不安的國家,長期以來飽受戰爭之苦。在卡勒德的許多作品中,都能深
刻體會到這個國家人民的辛酸,以及他們堅韌的生命力和對世界無奈的感覺。儘管這個國家
並非最好,但也絕非最糟。我想身處在一個沒有戰爭的環境中生活,是無比的幸福。
當我再次閱讀這本書時,我不禁陷入深思。如果我是哈桑,當我知道阿米爾見死不救,我會
持續對他言聽計從嗎?初次閱讀時,我毫不猶豫地說;「不要!」「憑什麼?」我在心中吶喊。
我不需要對一個缺乏良心的人展現笑臉吧!書中的哈桑實在太善良了,儘管他是阿米爾的僕
人,但他絕非奴隸。然而,當我翻閱第二遍和第三遍時,雖然內心對阿米爾的行為仍然感到
不滿,但我好像懂得了作者的深意。是哈桑的善良、純真和勇敢,讓阿米爾感到內疚和不安,
同時也使讀者對他深感心疼。
在這個故事中,哈桑的品德彷彿是一面明鏡,映照出阿米爾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他的純真善
良,正是阿米爾在心靈深處無法忽視的痛處。這樣的情感交織,讓讀者對阿米爾的矛盾感充
滿了理解和同情。
我曾面對一次懊悔。當時的我正面臨選組,我內心真正所想的是成為一個文組人,我想當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