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111-1閱讀心得作品集_完整版
P. 86
石化界面活性劑綠色爭議之探討——以十二烷基聚氧乙醚硫酸鈉為例
環境菌種,SLES所謂的生物可分解性便只會是一個理想值,當排放量大到
微生物來不及分解時,環境汙染是必定發生的事。
(二)水生生物毒性(Aquatic Toxicity)
如同多數環保組織所擔心的——硫酸鹽類界面活性劑對水中生物可能有
毒,SLES針對斑馬魚的96小時半數致死濃度(LC50),以及對大水蚤等甲殼類
動物所測得的48小時半數有效濃度(EC50)皆在7 mg/L左右,根據聯合國制定
的全球化學品統一分類和標示調合制度(GHS)標準,屬於二級急毒性,對水
生生物有毒,並具有持續性的長期有害影響(Ittehad Chemicals, 2019)。對此,
支持SLES的輿論認為,水生毒性的試驗濃度太高,實際上不可能真正發
生;況且水生物種不同,耐受度也會不盡相同(Bondi et al., 2015)。然而,根
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09年的統計,全國水污染有81.1%來自生活污水(環境
資訊中心,2020),而個人清潔用品洗滌廢水便是其中一環。數據已說明一
切,現實往往比想像來得更糟;水中塑膠微粒藉食物鏈回到人類身上的惡性
循環仍在進行,面對規模如此龐大的界面活性劑,實不應再重蹈覆轍。而另
一個特別的發現是,在Bondi et al. (2015)的6位作者中,有5位受雇於生產含
SLES產品的公司,6位均全數獲得該公司的研究支持與報酬。
(三)製程副產物——1,4-二噁烷
SLES在進行乙氧基化反應後,殘餘的環氧乙烷會繼續彼此反應,最終
形成1,4二氧六環(1,4-dioxane)副產物,俗稱1,4-二噁烷(謝和霖,2021)。雖
然微量,但它不易降解,具有持久性,隨著家庭廢水排放,便進入環境中長
期停留(David Suzuki Foundation, n.d.)。世界衛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署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將其列為2B級致癌物,有可
能對人類致癌。由於總以微量形式存在,因此1,4-二噁烷對環境的影響並不
受重視。美國環境保護局對1,4-二噁烷的最終風險評估報告表明了,除職業
工作者外,並未發現對環境或一般民眾有造成不合理的風險存在(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21)。但1,4-二噁烷的存在和不易降解畢竟是
事實,在長期的環境積累下,美國有越來越多地區的地下水遭受到汙染;隨
著工業污染加劇,長島(Long Island)成為紐約飲用水1,4-二噁烷含量最高的地
區,超出官方預測罹癌風險水平的17倍之多(Britt E. Erickson, 2017)。
二、SLES 人體安全性爭議
(一)一級致癌物——環氧乙烷(Ethylene Oxide)的汙染
如圖二所示,SLES製程最初,利用環氧乙烷和十二烷醇進行數個乙氧
基化反應。然而,環氧乙烷被國際癌症研究署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確認對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