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111-1閱讀心得作品集_完整版
P. 82
石化界面活性劑綠色爭議之探討——以十二烷基聚氧乙醚硫酸鈉為例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
近年來,化妝品中塑膠微粒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受到高度重視。塑膠微粒在沖進
下水道後輾轉進入海洋,再經由食物鏈回到人類身上危害健康。然而,相較於塑膠
微粒,沖進下水道更多的,是不論男女老少每天洗澡都會使用的沐浴乳。為了瞭解
其中主要成份——界面活性劑,是否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研究者在民眾經常消費的
超市賣場中進行配方調查,發現有超過七成以上的沐浴乳皆採用十二烷基聚氧乙醚
硫酸鈉(Sodium Laureth Sulfate)(以下簡稱SLES)作為主要界面活性劑。在網路上,
石化來源的SLES給人評價相當兩極,不管在人體安全性或對環境的影響上,說法
總是莫衷一是,讓人無所適從。此外,隨著全球綠色意識的抬頭,綠色化學(Green
Chemistry)已成趨勢,質疑這項成份的聲浪不斷,但卻也有人持不同看法加以反
駁。種種爭議,讓原本所知有限的消費大眾更加霧裡看花,難以明辨。因此,本研
究將深入探討這個日常生活中與我們密切接觸的石化界面活性劑,提供大眾進一步
認識與瞭解;此外,SLES各項爭議與身處消費端的我們有什麼關係?在綠色化學
趨勢中,消費者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些都是本研究欲探討的重點;最後,並針
對石化界面活性劑提供現行過渡方案與未來發展的建議。
二、研究目的
(一)瞭解 SLES 的石化源頭、製造方法與市場概況。
(二)瞭解 SLES 具代表性的爭議事件。
(三)認識綠色化學的概念與內涵。
(四)分析 SLES 各項爭議並反思消費端的綠色定位與價值。
(五)提供石化界面活性劑現行過渡方案與未來發展建議。
貳、文獻探討
一、石化界面活性劑的源頭——石油化學
石油化學簡稱為石化。石化工業主要以石油、天然氣或煤油為初始原料,透過
不同反應製程生產出成千上萬的石油化學品,石化界面活性劑便是其中一項。石化
工業鏈分有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個體系。石化上游以原油透過常壓蒸餾煉得石油腦
(即輕油)等初級原料,並經由裂解反應製得乙烯、丙烯等烯烴原料;或以重組與
萃取程序生產出苯、甲苯等芳香烴原料;石化中游則將上述基本原料透過聚合、氧
化或烷化等反應程序,生產出環氧乙烷、烷基酚、高級脂肪醇等中間原料;石化下
游再取其經由磺化、酯化或磷酸化等合成反應,生產出種類繁多的石化界面活性
劑;清潔品工廠最後以此為原料,加工調配出各式各樣的清潔製品,經由販售進入
到大眾的生活中。台灣自1960年代起,石化來源的界面活性劑逐漸成為主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