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111-1閱讀心得作品集_完整版
P. 30

觀音菩薩的性別與宗教功能之探究

                      根據《觀音感應傳》記載,唐朝元和十二年,陝西地方金沙灘上,有個提著魚籃賣
                 魚的美女,住在那裡的男性都想將這位漂亮的賣魚女娶回家。於是賣魚女就告訴想追求
                 她的人說「如果有人能在一夜之間背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那麼我就嫁給他。」隔
                 天,背完的有十人,於是賣魚女就再請他們背誦《妙法蓮華經》。這次只有一位名叫馬
                 郎的人背完,賣魚女就嫁給了馬郎。然而就在新婚當天,賣魚女卻因疾病而去世,馬郎
                 抱著妻子的屍體痛哭。數月後,有個和尚來到馬郎家,告知賣魚女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是菩薩為了度化當地的百姓,才變化成賣魚女的樣子。和尚與馬郎打開賣魚女的墓棺,
                 躺在裡面的,果真只剩下一副黃金鎖子骨。

                 2、政治因素所致

                      陝西師範大學焦杰教授(2017)也曾提到,女相觀世音菩薩極可能是武則天為了增
                 加自身政權的正當性,而出現的政治產物。《大方廣佛華嚴經》序裡記載「朕曩劫植因,
                 叨承佛記。金仙降旨,大雲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寶雨之文後及。」這是當年武則天命
                 人新譯《華嚴經》時在序文中的說明,表示她這一世受佛祖授記,來到這裡統治天下。
                 林世田先生(2004)曾提過武則天非常借重《大雲經》和《佛說寶雨經》,因為這兩部
                 經典的共通點,即皆有女身來統治天下的敘述。因此,武則天便可以更合理地解釋政權
                 的的正當性;而為了使百姓相信這個說法,武則天在翻譯《佛說寶雨經》時,更多增添
                 了一些內容,讓大眾有了觀世音菩薩擁有女相的這個觀念。

               四、隋唐至明清觀世音菩薩造像的材質與特色

                    〈隋唐至明清之觀音佛像造形研究〉提到,人類對於神佛的崇拜,是源自於內心的一
               種寄託,佛陀最早並沒有真實的樣貌。在公元前的印度,人們遵從佛陀「無形無相」的教
               誨,有「不可顯示佛像」的規定,所以才會利用佛的足印、法輪、金剛寶座等,間接將佛
               陀的存在顯現出來。依據考古,一到三世紀,貴霜王朝的犍陀羅地區,出現了佛像。於是,
               各種樣貌的佛像逐漸被形塑出來。觀世音菩薩在經典中大多被描述為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
               頭頂天冠,中有化佛阿彌陀佛,在諸多菩薩像中的辨識度相當高。該論文蒐集現有文獻,
               將隋唐至明清觀音像的材質做了一番整理(邵于婷等,2006),作者簡要摘錄如表一:

               表一、隋唐至明清觀世音造像的材質

                 朝代                   當代歷史背景                               觀世音造像的主要材質

                 隋代       南北朝多年的戰亂與分裂終歸統一                         金銅、銅鎏金、石

                 唐代       太平盛世,佛像造像鼎盛                             銅鎏金、石、木


                 宋代       安史之亂結束,社會風氣回歸簡樸                         木雕為主

                遼金元       大批外族入侵,戰事頻仍                             塑材廣,石、木、玉、銅鐵鑄、泥塑、
                                                                  瓷器…均有。

                 明代       結束外族統治,努力恢復漢統                           盛行銅鎏金

                 清代       外族再度統治,勵精圖治                             大量瓷器與玉製品

               (資料來源:邵于婷、林振陽、蔡宏政(2006)。〈隋唐至明清之觀音佛像造形研究〉。
                   應用藝術與設計學報。1。43-52。表格為研究者整理。)
                                                            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