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1111010閱讀心得作品集_電子書檔
P. 22
這本書談的內容太豐富太精彩了,但從中引發的哲思卻讓我的思緒亂做一鍋粥。這是從未在
任何書中體會過的感受,比起將每個章節的內容都摘要寫出感受,我更希望這次的心得,能
呈現我在閱讀每字每句時近乎殊死的掙扎,以及無數次瀕臨靈魂死亡、卻又因為恐懼而煞車
的自己。這是一篇真實的紀錄――在「認識自己」的漫漫長路上,我並沒有因為這本書大澈
大悟,但卻因為閱讀而努力嘗試,屢仆屢起地從「迷霧中的樓臺」,走到了另一個「朦朧的
津渡」。
哲學家告訴年輕人,想要活在幸福之中,需要做好接納自己、信任別人、貢獻他人和活在當
下。哲學家曾提醒年輕人,過去的經歷並不能決定我們,唯一能決定我們的只有當下的自
己。阿德勒認為能夠接納自我的人,就是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而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聽起
來非常的夢幻,彷彿通往幸福的康莊大道只要一個輕鬆的轉身,於是我縱身嘗試。
然而,愈是簡單的理論,在實踐上愈是暗潮洶湧。富蘭克林總統曾經說過:「唯一值得恐懼
的東西就是恐懼本身。」我驚恐地發現比原本預想的最高難度難上數千倍,結果改變後的我
既沒有被討厭的勇氣,更沒有勇氣接納自己。我害怕將真實的自己赤裸示眾,又無法忍受因
鋒芒外露而左支右絀的人際關係。所以,我選擇把好勝和對孤獨的恐懼內斂再內斂,成為藍
天中的一朵小白雲,創造出「傍花隨柳過前川」的怡然自在。事實上,改變的只是表露恐懼
的方式,只是在外顯意識中說服自己正在改變;卻未曾直指核心,改變生命的本質――接納
自我。
因為接納不了自己,也不信任別人,更因為感到不配擁有現今的幸運,而讓自己生活在罪惡
感中。我不願意打開心扉與人交流,又不甘於孤身一人。於是用力地維持友善的人際關係,
卻交不出一星半點的誠意,我經常把話題聊死、將氣氛愈講愈尷尬。藉書省思,才猛然發現
我已崩潰成一座荒島,擁有的只是長長的寂寥。在「信任別人」這個議題上我原地踏步。
再次閱讀後,書中哲學家仍然堅持:「只要願意改變,你就能夠塑造未來的自己。」於是我
開始改變。我重新思考生命中的所有的烏雲密布、電閃雷鳴,一切似乎都在戛然而止的大雨
後歸零。但當以為克服挑戰而感到欣慰踏實時,再一次與生命的困頓對撞之後,那被恐懼吸
蝕的靈魂竟頹然傾倒。不是只要檢討反省後重整出發,就能夠奔向萬里晴空,自在前行嗎?
結果卻只是登上一座烏雲冷凝成的險坡,在這個虛無基礎之上堆疊的努力,像夢幻泡影般,
一時緋麗絢彩,終歸一無所有。
有人說,人能在書中找到真實的自己。但我卻覺得有些書會讓人無法找到真實的自己。只要
我仍然恐懼「恐懼」本身,我就依然生活在雲翳下,被不知所以的大雨澆得滿身濕透,卻在
天晴時說服自己一切都在變好。我相信哲學家所說的,當下就是轉變的契機,人不會被過往
綁架,一切的束縛都源自於不想改變而編造出的冠冕堂皇理由。我嘗試過,但當下我真的改
變不了、也不想改變、甚至無從改變喜歡孤獨的自己,更改變不了習慣把「不可能」當作目
標的自己。這不是理由,是真實的人生。
但在消化過《被討厭的勇氣》之後,我會願意試著接納喜歡孤獨的自己,試著和一個人坦承
自己的恐懼和喜愛孤獨的本質,並且試著把自己交給貢獻,用微小的力量讓對方感受到溫暖
和真誠,讓自己找到一種表露真心的舒服模式。
一路行來,我嘗試接納、嘗試信任、嘗試改變、嘗試活在當下、嘗試貢獻。我無法篤信地說
最終是否能達成目標,但我能堅定地宣示:在啟程之後,我不會回頭,我不會放棄這次的改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