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1111010閱讀心得作品集_電子書檔
P. 12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一本談論生死之道的書,作者的大學教授墨瑞罹患ALS
也就是俗稱的漸凍症,患者會眼睜睜的看著全身肌肉萎縮,一步步邁向死亡。而墨瑞也在這
個過程中慢慢領略生死的道理。他的得意門生在一個電視訪談中偶然得知此消息便前往拜
訪,於是一個時日無多的老師,帶著已被社會磨平稜角的學生,上著最後十四堂課,再續師
生前緣。
生命的風雨,正是翻轉人生的利器。書中有一段內容令我印象深刻:墨瑞受漸凍症所
苦,只能看著自己的衰亡而無能為力,而當作者問他是否會自怨自艾,他卻回答他會為這種
緩慢無情的死法悲傷,然後就停止悲傷。我很敬佩墨瑞這種豁達的精神,雖然天空雖有烏
雲,但烏雲的上面,永遠會有太陽在照耀。社會中有許多人每天怨天尤人、自憐自傷,抱怨
社會不公平,哀嘆自己的不幸,但就像馬雲所說這世界本就不公平:你出生在農村,蓋茲的
兒子出生在首富家。既然起點無法決定,那就在過程中翻轉人生,更何況起點愈低,進步的
空間愈大。人生中路上,總會經歷風風雨雨,但沒有風雨,天邊怎會出現七彩的虹霓?我們
應學習墨瑞坦然並樂觀面對,因為唯有全身心去體驗磨難、挫折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才能砥
礪心志,成就更優秀的自己。人生中充滿各種磨難與不幸,與其顧影自憐,執著於荊棘的牽
絆中,不如抬眼望向廣闊的碧空。
作者年輕的時候,對世界充滿憧憬,立志成為鋼琴家,不要為名利錢財而汲汲營營。但
中年後卻逐漸偏離小時候的願景,成為名利雙收的專欄作家。在這個科技進步的時代,生活
變得便利,人們本應更加幸福,但事實上自殺率卻節節攀升。問題的癥結便在於功利主義掛
帥,世人奔忙營走,無非為名為利。但名利何有窮盡?今天買到一套房,明天便會追逐兩
套、三套,這種無限的徵逐,使物質享受陷入彈性疲乏,生活陷入忙碌不堪,而精神層面卻
日益空虛,焦慮、躁鬱,各種文明病伴隨而生。因為我們忘記真正的幸福是「無」――無
病、無災、無憂;「有」其實是給別人看的――有車、有房、有財。「無」帶來心靈的富足,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有」帶來身心的困厄,身體過勞、心中患得患失。人生百
年,何苦如此勞瘁?何不減少物慾的追求,提升性靈的快樂?這是我們這世代必修的課題。
本書另一個震驚我的想法是:面臨死亡的墨瑞平靜地告訴作者:「學會死亡,便是學會活
著」。一直以來我們視死亡如洪水猛獸,避之惟恐不及,儘管我們都知道人終有一死,但我
們總是選擇忽視它。但墨瑞提供另一個思維:他認為死亡就像落葉回歸大地一般是自然而然
的事。而我覺得或許就是因為有死亡的限制,才讓人的一生能夠活得璀璨,因此我覺得我們
應該正視死亡。因為當我們坦然接受人生終必死亡,我們才會振作,才會思惟如何活出生命
的價值。王羲之覺得死生亦大矣,因此以〈蘭亭集序〉感通後之來者;曹丕覺得歲月逝於
上,因此以「立言」來追求生命的不朽。與其一生迷迷糊糊、得過且過,不如趁早接受,活
出精彩的一生。
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事,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充斥著許多壓力、誘惑、不幸。我們
要坦然並樂觀面對所有挑戰,要追求心靈富足,並勇敢接受死亡,創造生命的意義。雖然我
們沒有辦法決定自己的出生,但我們可以決定如何生活、如何面對死亡。
四、討論議題:
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現代人愈來愈重視物質享受,而忽略精神的富足?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