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1111010閱讀心得作品集_電子書檔
P. 14
三、我的觀點:
孟軻曾說過:「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禮儀之
美》這本書就是希望我們能回歸禮儀社會。證嚴法師將禮儀列為三十五種,並以「禮之體」
統攝全書,之後又描述了「禮儀用」,運用具象鮮活的真實事例詮釋生活中的威儀。使人讀
完後,不僅掌握了禮的要領,更能在沉澱心靈之餘,將這些生活智慧吸收應用。
我覺得人的一生就如種籽撒在大地裡,能否萌發盎然新芽,長出綠枝嫩葉,最後欣欣然含苞
綻放,全在於是否用心栽培。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我們何其有幸,因為師長的
「教育」,使本具的純真善種不受汙染,在灑水、施肥後,日益增長,而蔚然成蔭。回想起
從幼稚園至今,師長的教育就是在愛中實踐「禮」的教育。小學時,我們必須遵守生活規
則;中學後,我們得端身攝心,依循正道而行;大學之後,禮儀範圍擴展到社會,更須明白
如何揖讓周旋、知所進退。這些學習的過程,都是「禮的啟蒙」,我們的一生,都離不開禮
的規範,能知禮守禮,便可在和諧有度的群體中優遊生活。
書中談到要「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我深深認同這樣的理念。因為禮儀不僅只是約束
在行為表現,也是自我心靈的修練。具有感恩心,表現在外的是有禮的行為舉止,但在內心
則是啟發智慧光明。不論是無情事物或有情生命,感恩他們會讓我懂得知足;感恩他們會讓
我去除本位主義,善解同理他人;感恩會使我拓展狹隘的視野,體會無私包容的可貴。在課
堂時,同學之間常常互相傳遞東西,我的習慣總是會說一聲謝謝,即便只是短短的隻字片
語,但卻是真心的感恩。我將感恩變成生活習慣,不僅使對方感受到被尊重,還能使自己覺
得舒暢愉悅,喚起更多的愛心。從感恩出發,照顧好自己本性之善,雙方都能萌發歡喜心,
這不就是有禮的世界嗎?
要如何實踐禮呢?我認為「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就是「禮」的具體
落實。恭敬愛護對方,就是以「禮」節制自我;為別人去除苦難帶來快樂,就是以「禮」對
待別人;「君子和而不同」就是嚴守「禮」的分際,彼此尊重;真誠面對事情和人,就是追
求「禮」的目標――成為一個君子。我與人人在這廣袤的宇宙裡都是渺小的存在,但因為以
「禮」為綱領,以「敬慈和真」為實行條目,呈現出來的便是至善至美的景象。
書上說要用禮來造福,深得我心。有禮的人一定會尊重別人、克制私慾、融入群體,這些都
是善的種子,積累日深自然而然就會有福。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福報也是
如此,必定要親自去耕耘、去播種,持續為自己造福。福的相反就是苦,人生遇到的許多苦
大多都是自己造成的,我們應該守好自我的本分,避免過得苦不堪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
報帳戶,裡頭裝的就是日常累積的善行善念,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我們會使用許多難以
計算的福報,這些行為就相當於在銀行領錢,若我們不學會「知福、惜福、再造福」,當所
存之福享盡後,苦就會開始進帳,而陷入難以超脫的困境。而造福之法,就是從依「禮」而
行做起。
生活中不同的禮儀之美,帶給我不同的深刻領悟。禮可以節制、規範人的行為,在面對人
物、事物時,都應放下自己的習性,以禮節制放逸的行為,以禮沉澱飄浮的心靈。同時以
「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態度,珍惜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並且以「敬慈和真」來代替
「投機取巧」,最後再以禮「知福、惜福、造福」,必能堅守住那顆最純真的善心,步上人生
的正道。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