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第1080315梯次閱讀心得_電子書
P. 70

20 高二庚黃雅信在孤獨中找到真實的自我—孤獨六講讀後心得


                      讀完蔣勳的《孤獨六講》後,顛覆了我對孤獨的既定看法:孤獨是異類、孤

                   獨是靜默無聲的、孤獨必須妥協、孤獨是邪惡的……,使我開始思考許多議題。


                      在「情慾孤獨」中,我開始思索「同」與「異」,數大果真就是美嗎?蔣勳
                   曾言:「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是鼓勵特立獨行,讓每一種特立獨行都能找到存在

                   的價值,當群體對特立獨行做最大的壓抑時,人性便無法彰顯了。」我深表贊同。
                   明顯地,在華人社會中,「特立獨行」就像害蟲般,被社會厭惡、畏懼、甚至排
                   擠。「順從群體」成為普世價值,從政治上更可見一斑,藍綠兩黨獨大、互鬥的
                   局面就是因為害怕孤獨,害怕理念和他人不同,而選擇加入政黨。所以當夜幕低

                   垂時,回到家雖然無心觀看,卻依然打開電視,因為嘈雜的電視聲已成為鴉片,
                   能暫時麻痺每個害怕孤獨的空虛心靈。但是立場過於雷同的意見,往往無法促進
                   多元思考,更會阻礙社會進步。所以孤獨實在不應被視為異類,正確的特立獨行
                   的「同中之異」應受到尊重。



                      在「語言孤獨」中,我也強烈感受到眾聲喧嘩中的惶恐。因為當語言和思想
                   分離時,語言將失去思想,成為一種慣性,一種模式化,變成無意義的聲音。近
                   代社會的語言模式化益發顯著,從誦經到喪禮的祭文,通常是有口無心,誦者並

                   不在乎他人能否理解,只在乎腔調及音量,於是喃喃的音聲只是創造了都市的分
                   貝,難怪身處人聲鼎沸的台北,我卻常感到內心的孤獨。如何避免這種狀況發生,
                   我認為應時時探討言語背後的意義,使語言保持在「活水」的狀態。語言固然美
                   麗,但當失去原本的作用—─傳遞人的思維時,再美的語言都將淪為無意義的噪

                   音。孤獨不是靜默無聲,而是音聲失去了意義。


                      在「革命孤獨」中,蔣勳說:「取得權力的人,就失去美學的位置。」革命
                   者經常是孤獨的。因自己的理想不被現實社會所理解或認同,受盡冷嘲熱諷,只

                   好孤身一人,繼續為自己的理想奮鬥。曼德拉如此、瑪拉拉也如此。然而,當革
                   命成功後,革命者卻發現到理想和現實相差甚遠,無力改變的挫折遂摧毀了自信,
                   只好一步步向現實妥協,從滿懷理想的革命運動家,漸漸成為令人憎惡的政客,
                   當今掌權者多是如此。所以登高一呼的人常是孤獨的,當班長時我深深地體認到

                   這種滋味,所以一直期勉自己即使孤獨,也不要淪為向現實妥協的政客,要永遠
                   清明,永遠秉持理想前行。


                      在「暴力孤獨」的章節中,我體認到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好壞」

                   是一種相對的看法。在波斯灣戰爭殺人無數的英雄,回到美國殺人卻成了犯罪者,
                   這是多大的諷刺?明明做相同的事,為何結果卻有天壤之別?當他在波斯灣殺人
                   時,我們用「戰爭」合法化他的行為;但當他在美國殺人時,他卻被法律所制裁。
                   我認為法律存在的意義是為了公平。然而,法律的「公平」是否淪為優勢者的工

                   具?以他們的認知來構築所謂的「公平」,對他人來說又豈非不公?這樣的法律,


                                                            2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