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第1080315梯次閱讀心得_電子書
P. 64
12 二庚翁瑋杉每個人的必修學分─《生命這堂課》讀後
碎的故事。而這些由生命譜成的樂章,亦打動了我的心,在我短短的十幾年的經
歷裡,響起了無數共鳴。
作者是一位關懷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和病人、家屬溝通,減輕心理的傷痛。
一位傷心欲絕的母親,她的嬰兒很不幸地胎死腹中了。進到病房,作者甚麼也沒
說,就那麼靜靜地站著甚麼也沒說。後來,那位母親在給作者的謝卡上寫到:「我
不記得他說了甚麼,但我記得,她就在我們身邊。」我想起了在學校時,朋友之
間總會彼此傾訴負面的心情。此時,我們都會有一股,如作者所說的「總想說些
甚麼」的衝動。現在我才知道,這種看似渴望幫助別人的衝動,其實是自身愛莫
能助的無力感的反映。我們總想表達自己的感同身受,希望對方能好些,但往往
適得其反。何不勇敢地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何不就靜靜地聽著、承受著對方的
情緒呢?沉默不是不負責任與不認同,而是最好的承擔,是像厚實的山一般屹立
身旁,告訴對方「沒事,我在這。」笑傲江湖裡的「無招勝有招」,也許就是我
們現實生活裡的「無聲勝有聲」。
在關懷各個病人的同時,作者也常常用禱告的儀式穩定病人的情緒。作者在
書中寫道:「不管是不是有宗教信仰,『上帝』這個名詞對於病人都有一種莫大的
支持,一種轉換人心的動力。」的確,信仰讓人們想起「更重要」的事情,比自
己更重要的事。我曾經對於宗教信仰有一種盲目的反感,以為它就是造成世界紛
紛亂亂、世人迷信不悟的元兇。直到接觸佛教,嘗試靜坐之後,我才明白自己的
愚痴。每天接受各種知識、感官上的刺激後,靜坐與禮佛會慢慢平息紛擾的思緒,
會想起該感恩的父母、老師、同學……,心裡便感覺踏實了。不同的宗教,用不
同的方法追求同樣的美好──安定人心。有人說:「真正的勇敢不是什麼都不怕,
而是承認自己害怕。」但凡是人,都會害怕,但真正勇敢的人在意識到自己對於
事情的發展、生命的延續已無能為力時,會毫不遲疑地向宗教信仰傾訴。我應該
放下成見,用更寬容的心態看待他人寄託希望的信仰。
另外,作者也在書中提到了一個議題──生命的自主權。一位年邁的爺爺兒
孫滿堂、豐衣足食,但是他的妻子、兄弟、朋友以及他所熟悉的一切世界都已離
他而去。爺爺覺得他累了,想走了,想去更好的世界,旁人卻「出自關心」地不
斷挽留。當生命已經精彩演出且了無遺憾,卻不能謝幕,仍要寂寞地活著,不也
是無奈嗎?看到此處,「安樂死」的議題立刻浮現腦海。在人權普及的如今世界,
人們被賦予自由權、參政權,甚至和平、環境……等等新興人權。但諷刺的是,
對於生命的去留,仍然不是由自己決定。當然,現代的法律與倫理道德是維繫社
會秩序的基石,所以剝奪了部分的自由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認為生命的價
值不宜由他人決定,生命的去留也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未來立法完善,配套
措施俱全的環境下,我相信「生」或「死」的權利是會被尊重的,而這也是世人
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