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1051115
P. 24

衝突處理的模仿,來自誰的背影?!以普台高中為例

肆●引註資料

1、林如萍(2016)。數位科技與社群媒體使用與家人關係研究調查。教育部。
2、蔡穎卿(2007)。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台北:天下文化。
3、彭懷真(2010)。婚姻與家庭。台北:三民書局。
4、陳斐娟(2016)。親子新關係。張老師月刊,460,39-41。
5、楊俐容(2011)。陪伴青春期孩子的 3 要訣。親子天下,22,84-86。
6、楊俐容(2010)。如何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親子天下,19,96-99。
7、李宜蓁(2009)。爸爸的神奇教養魔力。親子天下,7,168-173。
8、林韋萱、張則凡、李京諭(2014)。爸媽偷完手機我都知道。親子天下,55,

      46-47 。
9、許芳菊(2009)。好爸爸的情緒教育。親子天下,7,146-148。
10、陳振盛、謝振裕(2013)。同儕友誼發展與青少年偏差行為問題。社區發展季

      刊,142,273-282。
11、黃惠如(2011)。情緒教養。康健雜誌,149,158-165。
12、林秀慧(2015)。家庭溝通影響自我價值。愛家雜誌。2016 年 10 月 28 日取自:

      http://www.seewant.org/?article=read&articleid=1000270
13、教育部(2010)。了解衝突沒有對錯。iLove 戀愛時光地圖。2016 年 10 月 30

      日。取
      自:https://ilove.moe.edu.tw/%E9%81%94%E4%BA%BA%E8%AA%AA?id=11
14、教育部(2010)。具建設性的衝突。iLove 戀愛時光地圖。2016 年 10 月 30 日。
      取自:https://ilove.moe.edu.tw/%E9%81%94%E4%BA%BA%E8%AA%AA?id=14
15、許銘津(2000)。社會性學習的研究與應用。教育大辭書。2016 年 10 月 3 日。
      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913/?index=1

                                                             9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