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112-1閱讀心得
P. 18
三、我的觀點:
孤獨,或許是一種無法迴避的人生狀態。它不僅僅是寂然一人獨處,更是在任何場合中,無
法與世界、人群以及自我展開真摯對話的心靈孤寂。我們閉塞自己,既拒絕向外界敞開,也
抑制了內在的自由延伸。我們彷彿迷失在方寸之間,無法分辨東南西北,人情世故更是如迷
宮般難以解測。在這個孤獨的世界中,我們感到彷彿無人能真正理解這個叫做「我」的存在。
柏拉圖曾言:「每個人皆被命運一刀劈開,分為兩半,終其一生追尋著那失去的另一半,然而
由於命運的殘酷,或許永遠無法找回完整。」正因孤獨,我們迫切渴望尋覓知己,因為寂寞
驅使我們渴求有個伴侶。或多或少,我們在所喜愛的人身上,尋覓著自身的影子。然而,有
些人與我們天差地遠,我們的靈魂似乎極度孤獨,渴望著他人的契合能填補內心的缺口。然
而,最終我們發現,真正的知己並不容易尋覓,沒有人能真正成為自己的分身,也沒有人能
完全理解自己,於是,我們孑然一身,獨自面對。
然而,孤獨真的如此不可取嗎?生命漫長,我們有許多時光是與自己為伴。難道孤獨只能成
為我們的敵人嗎?我深信不是如此!古往今來,眾多偉人告誡我們:學會接納孤獨。
陶淵明,他被賦予詩人、辭賦家、孤獨者等多重標籤的人物。然而,在無數的標籤中,或許
只有「孤獨者」最能貼切地詮釋他的一生。他是一位隱逸的詩人,更是孤獨的王者,以一個
詞彙概括他的人生,或許是「孤獨而傲世」。雖然他的生活在外人看來貧困不堪,但他的內心
卻是富足的。當其他中年人在字裡行間感嘆生命的不公,陶淵明卻寫下了「聊乘化已歸盡,
樂夫天命復奚矣!」來表達他的內心,他不計較外界的種種不公,只忠於自己內心的喜怒哀
樂之感受。
法蘭茲•卡夫卡,文學界的怪才,他創造出不朽的《變形記》、《審判》和《城堡》。他被譽為
「脆弱的天才」,這位敏感而憂鬱的天才,他的作品中,主角常處於痛苦、緊迫和絕望的境地,
無人能伸出援手。這即是所謂的「卡夫卡式故事」,其作品更帶有明顯的自傳色彩。相較於陶
淵明,我更傾向認為卡夫卡更像是一位孤獨者。他的性格根植於童年時期的經歷,使他深陷
無法擺脫的孤獨命運。他臨終前甚至囑咐摯友將未完成的手稿盡數焚毀,或許是因為孤獨,
讓他不願將內心想法留下給世人,亦或許是他的創作只屬於他獨有的內心世界。
這本書中深入探討了六種孤獨的不同面向:那年輕歲月中猛然衝動的「情慾孤獨」,在喧囂世
界中無人聆聽應和的「語言孤獨」,始於壯志豪情卻終於淒涼虛無的「革命孤獨」,隱藏於人
性內核的「暴力孤獨」,難以思量解讀卻無所逃避的「思維孤獨」,以愛為名義相互束縛的「倫
理孤獨」。然而,在現今社會,還多了一種孤獨──「資訊孤獨」,它融合了前述各種形式,
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特徵。
瑞雪豐年之際,家族圍聚圓桌,共享難得的團圓時刻。往昔,我們或許一同談論家常;而如
今,每人手持行動裝置,將自己迷戀於虛擬世界。所謂的年夜飯,已轉變成換個地點,繼續
與手機對話的場景。然而,資訊孤獨並非因網絡世界的排擠,而是因為網絡使我們與現實脫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