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一 1060315讀書心得比賽得獎封面
P. 6

這本書從我們的故鄉—台灣開始延伸到世界,訴說著人和大自然之間咫尺天
                   涯的關係。對於我這長年住在都市的人而言,大自然好像在天邊一樣觸不可及;
                   那些慘絕人寰的天災,又好似另一個平行時空發生的事,令我無視大自然對人
                   類的掠奪所做的回應和哀求。再加上因為我的家鄉桃園是台地,而且又沒有斷
                   層,颱風所帶來的洪水,地震所帶來的驚心動魄,對我來說只是膚淺的新聞為
                   了收視率而反覆使用的手段,既荒誕又遙遠。

                      我從未想過人和蔥籠樹林及深邃汪洋能有如此深厚的羈絆、如此令人虔誠
                   的敬畏。作者讓我們看到,對存在於大自然的生靈抱有感恩及敬畏之心的原住
                   民們,和山林間的溪澗、動物們之間的連結,是多麼的神奇。那不是科學所能
                   分析出的神秘力量,只能由人們打從心底去和山林及海洋所經歷過的歲月去靜
                   靜的對話,去感覺到它的莊嚴,一如中唐文人柳宗元曾說過的:因為「心凝形
                   釋」,才得以與萬化冥合。

                      作者的妙筆生花讓書中的文句如同初春的青山上剛融化的雪水,往山腳流
                   洩而下。蜿蜒的涓涓細流逐漸流成了壯闊的怒吼奔騰,和河道上的巨石們激撞
                   出剔透的水珠,令水珠在柔軟的陽光中飛舞。作者在修飾文句時用了大量的譬
                   喻和轉化,而其中的內容大多和山、海有關。這些恰如其分的潤飾令文字顯得
                   清新洗鍊,而背後又蘊含了深厚的人生道理,像是「我們曾經丟棄的物事,以
                   為大海能夠消化的物事,原本隨著海潮流走了,現在,竟然又緩緩的流了回
                   來。」這讓字裡行間滿溢著沾著露水的草香和混著鹽味的海風,使我們的神識
                   與天地萬物交融。

                      作者最後選擇不將故事說完,而是留下了一個境界任我們恣意去想像結局。
                   或許這就像書中所討論的環境議題:大自然讓我們看見人類對生靈迫害的結果,
                   卻沒有告訴我們甚麼將會發生、未來的走向會是如何,只是留了一道尚無答案
                   的問題給我們,讓我們去選擇填上怎麼樣的答案,或甚至是置之不理,留下一
                   片空白。對提出問題的世界而言,我們的答案是他做出甚麼決定的依歸。當我
                   們仍盼望能在未來看見天地的奇絕美景時,應想想我們填上了甚麼樣的答案—
                   —是鳥語花香和寧靜大海,抑或是口沫橫飛和喧囂工廠?


                   四、討論議題:
                   1.隨著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瓦憂瓦憂島,也就是在海上漂流的垃圾島,到底會
                   不會真實在我們生活中上演?

                   2.高度工業化帶來的破壞已經由大自然蔓延至人類身上,像是火力發電造成的
                   空汙,危害人類健康甚鉅。我們應如何在經濟和環境間取得平衡,才不會自取
                   滅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