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一 1060315讀書心得比賽得獎封面
P. 11
文中對此一一解釋,使人豁然開朗。因此,與其說這是歷史類書籍,倒不如稱
之為推理小說。而從精彩的推理之中,我也學到了許多為學的態度及方法。
上古的神話故事往往耐人尋味,「絕地天通」一詞,從字面上會解讀為
「斷絕上天與人間之往來」。然而經史料確認後,發現其可能為顓頊帝所執行
的「政教分離」,讓掌管宗教事務、人政事務的南正重與北正黎各司其職。在
求證過程中,學者發現北正黎應為火正黎。可是史學家並未進行「修正」,因
為秉持著「謙虛向學的態度」。在研究領域中,改字解經是大忌,即便原文可
能有誤,但若沒有版本依據即自行「修正」,後人就再也無法取得原文資料了。
「修正」一詞的正當性竟也有被否定的時候,令我十分震撼,我不禁起疑:
若修正行為並非絕對正當,那麼,怎麼做才是好的、正確的呢?我認為保存著
「可能有誤的原版史料」,便是在「修正」一般人對研究的刻板認知。人,往
往囿於「已知」的範疇,而陷入單向思考的執著,亟亟於「修正」,導致原版
史料湮滅變質。這篇「政教分離」史觀所延伸出的學術倫理,可謂發人深省。
現在我終於明白:學術探討是嚴謹地做學問,其根本便是將自身定位在從頭開
始的初學者,暫且放下固有知識給予我們的「枷鎖」,視自己「唯一所知道的
事情就是什麼都不知道」,具有如此虛懷若谷的學習精神,才是謙虛向學的務
實學者。
舉行封禪大典等同是迎接太平盛世的到來,距上一次舉行已相隔千年,因
此這次漢武帝的大典意義不凡。然而,時任天關的司馬談發現替民報徳的典禮,
已變調成了皇帝求取長生之術的巧門。他有二種選擇,一是勸諫皇帝返回正途,
但可能因此受罰;二是默默不說而隨順行禮,但會因失職而愧悔。最後,他選
擇了勸諫皇帝,也因此遭到驅逐,憂憤而亡。
其實,人生往往會有這樣的二擇一,且無論選擇任何一方,皆須付出慘痛
的代價,我也曾困惑於這樣的兩難之中。某回小考,因缺少二分眼看勢必罰抄,
批改的同學卻順手添了分數上去,霎時,心中出現拉鋸,究竟應否老老實實地
罰寫?對方言語犀利,認為罰寫意義不大,何況段考迫在眉睫,不應再將時間
耗費於無意義的罰寫上。這理由對我是個偌大的震撼,並開通了一道正當化
「偷分數」的便門。在道德與利益的艱難拉鋸後,我毅然選擇前者。畢竟,偷
取原本不屬於自己的分數,比罰寫還沒有意義,而罰寫不僅止於訂正,更是讓
我清楚看見自身時間分配出了問題的事實。中國現代作家七堇年曾提及:「遇
人遇事都是自己事先抉擇,懵懂也好,明智也好,結局來臨該擔當就擔當。」
勇於承擔後果,坦然做出正確抉擇,立於天地之間,才能俯仰無愧。罰寫後麗
日朗照,我抬眼望向晴空,終於明白當時司馬談的心情。
司馬談臨死前,特地交代司馬遷必須要完成《太史公》(史記)這本書,
並且信誓旦旦地告訴司馬遷必定會接替他的職位。其實在西漢,官職父死子繼
並非常態,而司馬遷得以繼任的原因,是由於父親要求他十歲時背誦經書數萬
冊、二十歲時壯遊天下,才使他成為能繼祖承業的能人。而這也是司馬遷不畏
千辛萬苦完成這部風雨名山之作的原因—─因為有責任感。對於父親,有不負
苦心栽培的責任感;對於家族,有絕不可斷其祖業的責任感;對於國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