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一 1060315讀書心得比賽得獎封面
P. 52
爸爸要帶她去很好的地方,但那美好的地方卻是死亡,不論事情結局如何,這
種事件在現代社會卻是屢見不鮮,因為家長本身的壓力因素,卻要逼孩子一同
踏上末路,這些父母口中的疼愛,只是為了讓孩子成為陪葬品嗎?其中小孩的生
存權何在?對年幼無知的他們公平嗎?種種的問號浮現於心中,也是值得大眾思
考的一大議題。
一次的案件中,不只可以定論誰對誰錯,更可以從中觀察出一個人的人品。
一位女老師自視甚高,並在臉書上高喊著自己是高知識分子,將之前在夜市與
店家對話內容徹底扭曲,並罵店家女兒智障,認為此店家為流氓背景,更呼籲
好友們不該前往,最後還將店家以傷害罪告上法庭。種種惡劣行為卻絲毫不感
到錯誤,所謂的「優越感」也從中衍申而來,就連原先偵辦此案的檢察官也無
法接受,向被告方律師提出是否要提起加重毀謗。全案當然是以互相撤告作為
收尾,但我們反觀整件事,學校老師教導著我們要尊重各行各業,並和學生們
訴說著行行出狀元這理念,但此教師的行逕,反而讓我們不禁好奇起何謂「高
級」,而有誰有這個資格和權力為他人分級?
諸如此類的社會問題與法律訴訟可說是屢見不鮮,從中扮演調解、處理、
偵辦的角色不外乎為全體司法人員,但每次的開庭辦案都是照著既定的法律條
文來走,往往忘失了人性的敏感和幽微,甚至無法還給真正的受害者一個公道;
因此作者也將自己稱作「噬罪人」,畢竟在為一方赦免罪過,同時也犧牲了另
一方,並從中吞噬掉許多罪過。法律一切根源來自於人性,沒有人性的因素,
自然沒有善惡之分,可是如果沒了人性,這世界也少了喜怒哀樂,就像冷冰冰
的機器世界,因此我們該探究的不是法律,而是人性。
四●討論議題:
1.我們應該以何種心態面對諸如此類的社會的案件呢?
2.面對法律案件,我們是否能多從人性的角度切入?
3.當法律不能完全還給他人一個公道,司法人員該如何裁決,方能使雙方在人
性上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