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一 1060315讀書心得比賽得獎封面
P. 35

想要擁有成就,一定要努力。

                        我不是個天資聰穎的人,背英文單字需要比別人多花兩三倍的時間,有時
                   還不見得背得起來,所以在課業上只能任份地多花時間加倍努力。還有自己本
                   身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學習繪畫,每個假日都得待在畫室裡,沒有玩樂的時間,
                   當中參加過諸多的比賽,一路上受到許多失敗的挫折,上了國中後還得兼顧課
                   業,導致壓力越來越大,好幾度都想放棄,但老師和父母總鼓勵著我,要我堅
                   持下去。就在國二那年,我獲得水彩比賽全國第三名,我很清楚這不是因為天
                   賦,而是肯花時間與心力,堅持了六年的成果。

                        「堅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加上在努力的階段,不斷看到同儕輕鬆地完
                   成目標,就會失去些鬥志和感到沮喪。有時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用錯了方法?
                   是不是真的沒有這方面的天賦...?透過班導師的介紹,我知道了這本書,立即
                   跑去書局詢問,藉由寒假時間細細品味。作者提到天分潛力好的人,的確一開
                   始表現非常亮眼,但到最後,願意努力的人,更勝過那些天資優秀者。天分只
                   有一倍,但是努力可以讓我們增加很多倍,有潛力不等於能夠發揮潛力。天賦
                   的迷思,往往讓我們對於成功的要素都聚焦在聰明才智上,給自己一個不努力
                   的藉口。

                        如何對事情保持堅持的態度與勇氣?這時最需要的就是「興趣」。興趣不
                   是經由內省發現的,而是透過與外界互動時被激發的。發現興趣的過程可能是
                   隨機、偶然、並不會很有組織、很有效率,因為你無法預測什麼東西會引起你
                   的注意,什麼不會。你也無法光憑意志力去喜歡某些東西。就像貝佐斯說的:
                   「有些人試圖強迫自己喜歡上某個興趣,那是天大的錯誤。」如果不親身嘗試,
                   你也不會知道哪些興趣會持續下去,哪些只是三分鐘熱度。一旦接觸到新的興
                   趣,接下來必須持續地發展,一再地重新吸引你的注意力。要成功需要一群支
                   持者的鼓勵,他們持續提供強化興趣所需要的刺激和資訊。

                        此外,更明顯的效果是:正面的回饋,可以讓我們感到快樂、安心、更有
                   自信。「練習」每天盡可能把事情做得比前一天更好,這種日常的紀律是種堅
                   持力。在某個領域發現及培養興趣以後,必須全心全力投入練習,尋求進步,
                   達到純熟的境界,必須鎖定自己的缺點,加以克服。專家表示比起知道自己哪
                   裡做對了,更感興趣的是哪裡做錯了。每天必須投入數小時練習,刻意練習比
                   其他類型的準備更能預測參賽者在決賽中晉級的機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恆毅力能夠抵抗自滿的心態,所有恆毅力典範不分領域、無論已經有多優秀,
                   他們腦中一再浮現的聲音還是:「無論如何,我都想要進步!」。「目的」深
                   深相信你在做的事很重要,熱情才會成熟。做的事情必須對你個人來說很有趣,
                   同時又和他人的幸福息息相關。對多數人來說,沒有目的的興趣幾乎不可能延
                   續一輩子。有些人很早就產生使命感,但是對許多人來說,造福他人的動機,
                   是在培養興趣及經過多年有紀律的練習之後才增強的。無論如何,成熟的恆毅
                   力典範總是告訴我:「我做的事情很重要,對我和其他人來說都是如此。」

                        「希望」是指一種能夠面對各種處境的毅力。在書中,我把它排在興趣、
                   練習、目的之後討論,但「希望」並不是定義恆毅力的最後階段,它界定了恆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