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112-1閱讀心得
P. 9
路寫評論說這說那又要戰爆誰的人,究竟有沒有摸過自己的心,想像自己到底做過些什麼,
奮戰過什麼,不甘心什麼?」(P.283)
4.「於是,每次上街頭的,都不是英雄明星,也不會有名人,而是一個又一個的『不甘願』。」
(P.284)
三、我的觀點:
作者阿潑身為台灣人,描寫的社會議題總是會帶回我們居住的這塊土地,引發共鳴。在
寫世界上其他角落的議題時,也會提出深刻的見解,讓身處台灣的我們,多了一種新的觀點:
關心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同時反省自己是否能做出改變。
本書書名取作《介入的旁觀者》,也從「旁觀」和「介入」兩個方面探討社會問題以及人
道關懷。閱讀本書便會發現越多被漠視的社會議題,有些發生在發展落後的國家,導致只有
鮮少人注意到他們。而有些卻發生在我們周遭,但因為人們的不關心,讓他們失去獲得幫助
的機會。這本書好像時時刻刻在警惕人們:不要認為事情與自己無關就選擇忽視,問題大多
有連鎖效應,一波一波侵襲著人們,只是我們永遠不知道問題何時會落到我們身上。
另一方面,「介入」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觀點。我們期望能藉由介入來解決充斥著社會的
諸多問題,但又該如何介入呢?我想這是無法逃避的問題。作者提到,他在深入印度落後地
區巡迴診療時,聽到當地人說;「之後我們該如何再拿藥呢?」便反思到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種種的救援只限於一時,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難以長時間提供救助,那麼,所謂的「醫療
救援」便只是一場「善意的干涉」,而能解決問題的長久之計究竟是什麼?恐怕這是我們需要
解決的急迫問題。
除了國際組織外,世界上也有多人們捐獻物資給貧窮國家,但這些物資是否真的有用?
或者其實是一種浪費?我們在捐物資時,常常沒有考慮到他對那些人真正的需求,捐獻了一
些即期食品、舊鞋子、或是壞掉的玩具。我們可能認為那是愛心、那是善意,但過多而無用
的物資只為他們帶來累贅與不便。還記得有一次某記者前往非洲國家,拍攝台灣人民捐獻的
物資貨櫃送達的畫面。貨櫃一打開,成堆的舊鞋子、舊衣服滑落在地面上,經過了好久也沒
有人去分類整理,過量的物資反而成為那些人民的額外負擔。所以在捐獻物資前,我們應該
謹慎思考:到底是他們需要的,又有那些是我們為了「贖罪」而做出的「善意」舉動呢?在
當地民風純樸的生活中,若少了這些捐贈物資,居民們就真的不能適心地過日子嗎?所謂的
「懿行善舉」,會不會又是一場「過度干涉」?
馬來西亞民族主義問題、阿富汗的戰亂、馬拉威的愛滋病……,都隱藏著「旁觀」與「介
入」之間的抉擇。不僅是在這些國家,我們也常常需要面臨這種選擇。在學校看見霸凌事件,
該出手相救還是冷眼旁觀?不幫助他好像不太友善,選擇幫助他則容易使自己也陷入危險。
到底該怎麼做才是對的呢?而對於社會上發生的事件,我們想做出改變卻無能為力。讀完這
本書後,我更能體會到,一個人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但如果不有所行為,便會連最後一點
希望都失去。期望有一天,人們能團結一心,實際的了解及有效解決世界每個角落的問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