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112-1閱讀心得
P. 47

三、我的觀點:

                 宗教是一個給人信仰與精神寄託,作者一開始會前往印度是因為想尋找自己內心的佛陀。

            雖然我不是個佛教徒,但我卻被作者在書中所描述的一切所感動。本書所呈現的是一場尋找
            真我與追尋智慧的旅程,它不僅深深觸動了我內心深處的弦,也帶給我無盡的思考與感悟。

                當作者踏上印度這片土地時,便感覺自己彷彿回到了兩千五百年前,追尋著佛陀的每一
            寸足跡。而作者最想要探討問題是:為什麼佛陀會選擇在印度這片荒蕪之地誕生?印度的種

            姓制度最惡名昭彰,而佛陀就是想打造一個眾生平等的世界,於是便選擇在印度誕生,好來
            渡化眾生。在印度充滿著許多不公平的事。像偏鄉地區缺少教育及醫療資源,作者便帶著一
            行人與當地的僧侶一起去需要他們幫助的地方,在那裡或許生活不便,但是他們卻在那裡看

            到了最純樸的人性。在某些地方,居民並不明白什麼是排隊,他們在看診時現場的秩序混亂,
            而前往的道路也崎嶇不堪,但是他們看診完卻都願意再次前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並不只是
            居民們懷著真誠與感恩的道謝,更是他們一行人在內心所發下的願。即使前方皆為荒土,但
            對他們來說充滿希望。


                 作者也有前往許多的佛教遺跡像是那爛陀,作者在書中寫到他在前往那爛陀的前一天時
            夢到一位僧人站在黃沙之中向他招手,衣襬隨風飄蕩,面容如黃沙般朦朧,作者猜想那人便
            是玄奘大師,也因為這個夢,作者便有了信心的來源。當時玄奘大師從長安出發,到天竺的

            那爛陀大學學習佛法時,途中遭遇的艱辛困苦不可言喻,尤其是走在無垠沙漠裡眼前所見除
            了黃沙,還是黃沙,這讓作者覺得他現在在印度的水土不服、舟車勞頓,所造成的身心疲乏,
            簡直輕如鴻毛,不值一提,更堅定了他繼續旅程的決心。

                 看完這本書,我對出家人只有無限的敬佩,他們不會因為過程辛苦艱難就打退堂鼓,因

            為他們曾在自己的心中發願,也就因為這股無盡的願力讓他們始終保持著向前的動力。對他
            們而言幸福不僅在於個人的修行,更在於能夠幫助他人,能夠造福世人不僅是他們最大的快
            樂,也是心願。他們出家人一生追求的不只是心靈上的昇華,最主要的還是能渡化眾生。作

            者一行人去了印度之後,不只懂得感激現有的事物,更發掘了自己內心的佛性,將希望的種
            子種下。

                 本書不只是一本關於印度之旅的紀錄,更是一次對內心的探討與啟示。透過此書我可以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平靜與幸福,學習到珍惜眼前的一切,體驗當下的美好,並用愛心與慈

            悲去對待他人。全書並沒有使用過多的修辭與技巧,書中的一字一句都是用最平常的口吻去
            描述,也許,這就是生活中的道理:越是簡單,便越接近真實。若人體悟了這個道理,便像
            在心中點起了一盞明燈,照亮了自己的路途,也讓光線穿行於周遭的一切,喚起更多人內心

            的覺性,讓世界更加溫暖。

                 因為,千年暗室,一燈即明。



                                                            43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