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1111010閱讀心得作品集_電子書檔
P. 60

《橘子紅了》狀似為琦君懷念故人的短篇小說,實則為一首封建時代下的悲歌。故事以主角
            秀娟的視角講述年事漸長的大伯為了傳宗接代而迎娶一位少女秀芬,而秀芬的新加入為家庭
            帶來的巨大波瀾。包括秀娟與秀芬情同姊妹的關係;六叔與秀芬之間不尋常的情愫,及秀芬
            自己在感情中的擺盪與猶豫。

            一句「橘子紅了」喚回離家已久的大伯,誰知大伯的歸來竟揭開一起悲劇的序幕!面對只比
            自己大兩歲的秀芬嫁給年紀是她數倍的大伯,秀娟在這場風暴中毫無插足之處。無奈之餘,
            只能眼睜睜看著秀芬被迫長大、成熟、褪下純真青澀,甚至經歷人事。少女成了少婦,姊姊
            成了姨,秀芬還是秀芬,卻已不是從前的樣貌……。


            書中一段話顯得特別悲涼:「一個千依百順的婦人,命運都繫在生不生孩子上面。然而她要
            的是愛,她已經在愛大伯了,但大伯會愛她嗎?」這句話不單只對著秀芬,大媽及二姨太又
            何嘗不是如此呢?誰不是將喜怒哀樂等情緒全繫在大伯身上;誰不是因為大伯要宿在哪裡而
            焦心期待著。但她們都忘了,丈夫的心得分成三份,大伯的溫柔,從來不屬於一人。在一連
            串風暴過後,秀芬孩子沒了,人也走了,只留下碎了一地的心,故事以悲劇結尾。在琦君的
            自白中有提到,真人秀芬事實上並沒有死,而是被帶到外地受盡折磨。事隔多年後的秀芬,
            卻只有一句話:「我的墳已經做好了。」得經歷什麼樣的苦難與摧殘才會將當初生氣勃勃的
            少女變得猶如槁木死灰?我已不忍細想。不知若是當初的秀娟沒有寫那句「橘子紅了」;若
            是當時的秀芬答應六叔「永不分離」,那麼最後的結局是否會有所不同?但哪來這麼多若
            是?這世界從不給任何人走回頭路的機會。

            琦君用很淡的筆法敘述著整個故事。過程中幾乎難以察覺她對任何人有一絲嗔念,可身為讀
            者的我卻忍不住為書中角色抱不平。我責難過大伯對感情的不專一;不滿過大媽將秀芬推入
            火坑;更千萬次厭惡過二姨太好妒爭寵的行為。但仔細想想,這樣悲慘的結局並非他們任何
            人造成,要怨只能怨那舊中國觀念的陳腐!當代的女人,從小被教導「女人家的命就捏在男
            人手裡」;當代的男人,三妻四妾不過家常便飯;當代的人們,相信愛情不過是婚姻的載
            體。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下,誰能被定義成「壞人」呢?只能感嘆生不逢時、造化弄人了。
            《橘子紅了》帶給我的並非只有對故事的感受,更多的是這些小人物在琦君刻畫下細膩的呈
            現。人物形象或真、或假、或真假參半,但每一份情感都在道德邊界游移,如大媽之於秀
            芬、秀芬之於六叔,這樣的設定為故事增添一分禁忌的色彩,想不到琦君文字靜如止水的表
            面下,藏著多洶湧的波濤。

            短短一句「橘子紅了」,呼來多少悲歡離合,又喚來多少無常與眼淚呀!橘子綠了又紅了,
            冒芽了又腐敗了,就跟故事內外的人都一樣。我們的人生總是充斥著愛與恨、樂與憂的不完
            美啊!秀芬之死,是琦君賜她的溫柔,這不是一個令人會心一笑的結局,但這樣的結尾更雋
            永、也更綿長,與殘酷現實比起來,這已是最好的句點。又何嘗不值得我們會心一笑呢?

            四、討論議題:


            舊時與現在婚姻愛情觀差異極大,從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現今的自由戀愛,唯一相
            同的是在麵包與愛情的掙扎衡量。若是你,會選擇麵包,還是愛情呢?為什麼?








                                                            58
   55   56   57   58   59   6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