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小論文作品集封面側標-1080331
P. 61
水仙廟?關帝廟?媽祖廟?笨港水仙宮文史資源大盤點
貳●正文
一、笨港水仙宮的歷史沿革與背景
笨港水仙宮為國家第二級古蹟(直轄市定古蹟),三百多年來因多次水災、地
震、械鬥、民變等天災人禍的破壞,歷經了遷移、重建、整修等過程,維持至今,
見證了「笨港」地區的興衰過程。
表 1 笨港水仙宮遷移、重建、整修紀錄
西元 清朝紀年 紀錄
清臺灣知府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記錄:笨港三郊(金晉順、金
1739 乾隆 4 年
正順、金和順)創建水仙宮為公所,為水仙宮最早紀錄。
貢生林開周募資重建,目前宮內泉州白石龍柱一對即是庚子年款
1780 乾隆 45 年
(乾隆 45 年)。
北港溪氾濫嚴重,沖毀笨港市區及二座大廟(水仙宮、協天宮),
1803 嘉慶 8 年
居民遷往園寮。
新港奉天宮在「景端碑記」,記載笨港和笨港天後宮被洪水所毀,
1812 嘉慶 17 年
居民遷往園寮。
民眾、匠師利用部分尋獲的建材重建於現址(古園寮)規模有兩個
1814 嘉慶 19 年
大殿和左右廂房
增建後殿,以附祀原本協天宮供奉的關帝聖君。這次後殿增建捐獻
1848 道光 28 年 者的行號、船號、姓名以及各種開支項目,迄今還鑲崁於前殿的牆
上。
1849 道光 29 年 泉郊金合順、廈郊金正順捐石香爐 1 件,迄今仍在廟內。
1850 道光 30 年 後殿協天宮廟成,立《重修水仙宮碑記》。
民眾、匠師利用部分尋獲的建材重建於現址(古園寮)規模有兩個
1814 嘉慶 19 年
大殿和左右廂房。
嘉義發生丙午烈震,笨港天后宮廟遭震毀,媽祖神像移駕楊謙家祠
1906 明治 39 年
奉祀。
整修前後殿,增建忠義亭、治水亭,民國 39 年竣工。當時當地民
眾自行募款舊臺幣 3 億 3 千萬元請府城傳統彩繪名師「祿仔仙」陳
1948 民國 37 年
玉峰(1900~1964)進行壁畫及三川殿木構件彩繪,迄今依舊保存
於水仙宮。
1962 民國 50 年 笨港天后宮天上聖母入水仙宮合祀,成三神合祀的廟宇。
1980 民國 69 年 兩廂改為兩層鋼筋混凝土香客大樓,民國 71 年竣工。
1985 民國 74 年 內政部核定為第二級古蹟。
水仙宮主體建築部分展開修護工程,民國 81 年竣工。行政院文化
1990 民國 79 年 建設委員會撥款新臺幣 1260 萬元,聘請德國壁畫修復藝師來臺,
比照國際級博物館的復原古蹟方式修復陳玉峰彩繪的水仙宮門神。
擇現址重建笨港天后宮,民國 91 年竣工。民國 91 年 10 月 10 日入
1998 民國 87 年
火安座,天后宮媽祖駐駕水仙宮成歷史。
2018 民國 107 年 笨港水仙宮修復工程。
(表 1: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