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一 1060315讀書心得比賽得獎封面
P. 38
書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物不斷地給我當頭棒喝。身為臺灣人,我能夠以漠視弱勢
者的國家為榮嗎?而我自己,是否也在無形中成了支持這體制的幫兇之一?我
又能否為這些不見容於社會的人們討回公道、贏得尊嚴?
在這本書中,我感受到的除了做工之人的無奈以外,還有作者無力、無聲
的控訴。林立青提到每次來工地開單、抓外勞的警察,就像冷血無情的暴君。
但是即使他有再多的怨言、冷嘲熱諷,工人們始終做不了甚麼。我想起了小時
候,爸爸常載我經過一個滿是流動攤販的轉角。有幾次看到警察上前盤問,爸
爸在車裡忍不住義憤填膺,既同情那些流動攤販,又痛罵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
警察。
但真是如此嗎?難道警察真是如此冷血無情嗎?作者也聲明,警察其實也
頗為無奈。在國家的制度裡,警察被廣泛地「利用」,無論是罰單、指揮交通,
乃至在第一線與抗議團體對峙。政府部門總是把爛攤子交給警察,讓他們在最
前線遭人非議,自己卻拍拍屁股走人。警察,不也是一種迫於無奈的「做工的
人」嗎?然而,在「執法」與「同理」之間,他們該如何做出艱難的決定。
「正義」到底為何?是守護維持社會秩序的法律,又或者是向弱勢團體無害的
違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一條「正義」的界線竟如此模糊,答案我無從
得知。我想,在進退兩難之際,也許只剩下心中那名為「良心」的尺,能夠定
義「正義」吧!
作者在書中也寫到了「八嘎冏」議題。以往,我常戴著有色眼鏡,對於宮
廟令人不得安寧的繞境活動,或是刺眼奪目的電子花車,總認為是既礙眼又毫
無美感,連帶地對這些參加宮廟文化的「八嘎冏」產生反感。直到這本書出現,
我才發現自己的無知。那些做工的人,可以選擇的娛樂方式實在不多,因此,
宮廟成為下班後工人們聚集的地方,進而變成了他們的信仰中心。也許這些
「八嘎冏」知道的不多,但他們都深深明白,唯有宮廟裡的人能理解、包容他
們。藉由這本書,我才脫離那先入為主的歧見。一座小小的祠堂、一片水泥空
地,卻能帶給一群人安定的力量心。也許這些「八嘎冏」們大肆喧嘩、行為引
人側目,但如果人們能理解他們背後的辛酸故事,社會必定會多一層同理。可
這不也證明了我們的社會缺乏包容嗎?對於非主流的文化,我們沒有試著去理
解,而是選擇了在第一時間就排斥。包容,是臺灣社會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在書中還有一群值得注意的人們,便是拾荒者。不論是現在或是以前,我
所居住的地方附近總是會有拾荒的阿桑。他們每天拿著黑色塑膠袋,裝著各式
各樣的回收物品,穿梭在大街小巷裡。拾荒的阿桑,臉上早已爬滿皺紋,卻仍
吃力地踩著腳踏車來回收。每次看到他們總有無限地不捨,但我知道我不能露
出憐憫的表情,因為他們仍然擁有一份養活自己的尊嚴,我該做的是同理的真
正布施。於是我要求自己收起憐憫的眼神,將瓶瓶罐罐及紙類分類好,透過一
抹微笑、一個舉手之勞,希望能方便阿桑的收集工作。我知道我放入阿桑懷裡
的是尊重與尊嚴,這是我們每一個人該做的,把這些「做工的人」當「普通人」
對待,尊重,讓他們保有尊嚴。
在我短短十幾年的生命中,我見過踽踽獨行的拾荒者,年輕貌美的檳榔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