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第1061031期得獎作品
P. 59

書中提到了由柯爾堡所提出的「道德發展六階段」,分別為:「一、我不
                   想惹麻煩」;「二、我想要獎賞」;「三、我想取悅某人」;「四、我要遵守
                   規則」;「五、我能體貼別人」;「六、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
                   看完這六階段,立刻體會到自己正深陷於這樣的教育中。交功課是為了不被老
                   師罵,而不是認為這是自己該做的;考試達到老師標準是為了得到老師的獎賞,
                   而忽略了得到這份知識就是最好的獎賞;班上在老師步入教室的前一刻才安靜,
                   是為了讓老師以為我們很乖很自律;更多學生只是因為生教組長在朝會時無數
                   次的宣導才願向師長問好,而非發自內心地向眼前的長輩升起一份敬意。……
                   至於真正達到第五階段與第六階段的孩子,更是少之又少了。除了孩子用這樣
                   的方式面對他們的學習,更糟的是,許多老師甚至家長不認為這樣教育孩子會
                   出了什麼問題。

                      一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還跟媽媽說:「真好,美國的學生三點就放學
                   了。」媽媽表示,美國整體的教育體制和台灣是不同的。於是我們開始延伸討
                   論,台灣的教育絕大部分著重於「讓孩子知道正確答案」,而非「讓孩子理解
                   答案」。在考試時,以「回答出正確答案」去得到分數是很容易的,除了上課
                   認真聽講、課後用功複習,大可還能選擇作弊或是猜題等等。「反正最後老師
                   看的是成績」已成為了台灣大多數學生的想法,而這也是事實。許多台灣的教
                   育者忽略了讓學生實際理解知識並獲得知識的重要性。雖然書中也提到,在美
                   國有項「標準化測驗」,旨在幫助孩子們成功,但在實際上卻加速了他們的失
                   敗。其原因為何?學校將過多的時間放在考試上,老師無法好好授課而是去配
                   合考試進度,甚至為了讓同學表現好進而向政府機關「證明」全校的素質好,
                   在考試前洩題或考試中給予指正的行為比比皆是(過程中無政府機關所派的監督
                   人員);學生則因不斷參加測驗而備感疲勞,還可能因此對分數感到麻痺,導致
                   學習力直線下降。雷夫老師希望帶給學生的,是現代人越來越注重,且無法透
                   過白紙黑字的紙筆測驗分數所看出的「品格力」。當一個人出了社會,被他投
                   予履歷的公司大可以透過一個人的履歷表知道這一個人的學歷有多高,但對於
                   他個人待人處事的方式卻是一無所知。

                      身爲再過幾年就即將出社會的新一代人,我們需要更多和雷夫老師一樣對
                   教育有熱忱的教職人員們,去教育我們的下一代,為 21 世紀的社會注入新血,
                   讓全世界的教育有著更光明的未來!
                   四●討論議題:
                      身為一個教育者,你希望孩子在你身上學到的是什麼?該如何獲得孩子們
                   的信任並同樣的去信任他們?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