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第1061031期得獎作品
P. 42
在那樣樸實、困苦的時代,匠人們就是村民生活的中心。匠人就好比現在
各式各樣的商店,不過他們不只做買賣,他們更與村民一起互動,心脈相通,
共同悲喜,共同譜出一個個溫馨的故事。不知不覺想起也是從湖南來的外公小
時候住的蔣村,那裡是不是也有許多默默耕耘的匠人?是不是也有許多深刻綿
長的溫情?我無從得知,但我知道:在庶民文化中,匠人是最生動的一環。每
一個匠人代表生活的一個面向,他們藉著百工技藝豐富生活的內涵、串起村民
的情感,更在代代相傳中,讓文化的種子生根繁衍。曾經這些屋前屋後的事物
就是這麼自然而真實,可現在我們卻看不到了!想想,現在我們連一塊豆腐怎
麼做、一只鍋子該怎麼修都不清楚不明白,當年稀鬆平常的事情,而今竟隨聲
音鐘消逝得無影無蹤了,叫人怎不吁噓感傷呢?
母親常告訴我聲音鐘充盈了她兒時的夢。每當搖鈴一響便是賣豆花的老伯,
手裡握著從外婆那裡得來的五塊小心翼翼換碗豆花回來。喇叭一按就知道是賣
花生的叔叔,三姊妹叮叮咚咚地跑去門外帶把花生回來吃。歲月流淌,很多記
憶都變得瑣細而模糊,唯有那些聲音時時在耳邊響起,一聲聲喚回甜蜜幸福的
小童年。我不禁有些羨慕,畢竟在我們這個急速的世代,只能在制式的的便利
商店中,從俐落無情的店員手中,取走規格標準化的商品。午後清脆的搖鈴、
黃昏響亮的喇叭聲,是我生活中從未聽過的想像。那些曾在街上、家家戶戶門
前流動的聲音鐘遂成為後人深切懷念的一部分。
生活中喪失的何止是聲音鐘?那一聲聲喚不回的更是千年的智慧。幾千年
的文化一代一代地流轉著,如長江般綿延,似黃河般奔騰,可又有多少人明白
呢?明白每一把紙傘的故事、明白每一條古道的祕密、明白每一首詩韻裡的辛
酸。那些原應當是我們所熟知的,現在只能在無人翻閱的史書中逐漸腐朽。母
親曾說:「文化就是我們的根。」但在各式逼迫、誘惑下,我們常不自覺地拋
棄根源,奔逐五光十色的他鄉。時代的眼淚流入黃黃河水中,誰有看到?誰有
發現?那些瑰麗、絢爛的文化結晶只剩古董商人淺淺的把玩了。「叮噹!」
「叭叭!」聲音鐘再次零落地響起,彷彿在訴說:西洋世界固然精彩,但也不
能忘了自己的根。
臺灣應該也有很多漸漸被遺忘的匠人們,也許是製作蔥糖的老師傅,或者是雕
刻廟宇的傳統雕匠……,他們在臺灣的社會漸漸沉入底部。科技的發達使年輕
一輩忘記傳統藝術的美好與溫情,只知道享受快速與便捷的高科技產品。所幸
在文創產業中看到了一線生機,現在已有越來越多地區和光觀結合,讓遊客也
可以體會這些幾乎失傳的傳統技藝。好比客家文化的美濃紙傘,不少街坊開辦
遊客體驗或職人手作觀摩。又如書法摹寫的體驗,從一筆一捺中喚起臺灣人寫
「字」的閒情逸致。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很多民間信仰的活動,像是鹽水蜂炮、
大甲媽祖出巡……,這些都是在臺灣才看的到的本土特色,每一個祈福活動的
背後,都是一個動人的臺灣故事。文創的結合不只為臺灣帶來更多商機,同時
也喚起國人保護自我文化的意識。誰說聲音鐘消失了呢?
《匠人》不只是作者抒發鄉愁的史書,更是提醒讀者的警訊。那些純樸的
時代或許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但那份溫情一定還存在於社會的某個角落,只是
需要仔細去觀察、用心去體會。聲音鐘消失了,祖籍的家也找不到了,但這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