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第1090315梯次閱讀心得_電子書
P. 27

醫師後,有一回卻因為不會操作儀器,加上病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覺得備受
                   委屈,竟直接丟下工作,自己躲去角落哭泣。在我看來其實她可以試著和別人
                   一起討論問題所在,然而學業上的得心應手,使得她習慣自己解決問題,不習
                   慣向人請教,因此挫折感油然而生。既然是醫「生」,醫的是活著的人,正視
                   的是一條條寶貴的生命,那就不能逃避,要鼓起勇氣去面對人生中的課題。因
                   為命運賜給我們重重的難關,一旦接受了它的琢磨,就算一次次被挫折絆倒,
                   曾經的挫折將化為向上的動力,為生命帶來珍貴的成長禮物。

                        接著是面對死亡的正確價值觀,死亡學永遠是醫者的課題,那就要覺悟一
                   個道理--不可能救活所有的病人,即便耗盡所有方法、即便試圖力挽狂瀾,
                   卻可能只迎來家屬的責罵、波濤洶湧的挫折和無盡的愧疚,被自己的無力吞沒,
                   但是病人的死亡並不代表前途永遠失去光彩,自己的心靈需要學著沉著下來,
                   更穩重、更堅強。如同作者提到的例子,曾經有個九十幾歲的心臟衰竭病患,
                   子女為了是否繼續治療母親的問題,起了很大的爭執,於是作者和他們開了家
                   庭會議,向其解釋病患目前的狀況,並提出自己希望病患能自然地走完這一生,
                   不再施行其他急救措施,徒增痛苦。起先子女們很不捨,但知道急救的意義不
                   大,因此做好心理準備,最終讓母親安然離開人間,大家都是在有心理準備的
                   狀態下接受這個事實。隨著一次次看著生命從此岸流向彼岸,總有一天要明白,
                   每個人終究免不了死亡,所以即使碰到了自己無法拯救的病患,也不用過度自
                   責而走不出陰影,對於即將結束的生命抱持著一種敬意,並且能夠從中有所覺
                   悟,才是真正重要的態度。

                        最後,失去一顆能同理別人的心,是不能成為一位堂堂正正的醫生,因為
                   每當病人面對自己的病痛時,或多或少都存有些恐懼與不安,若無法站在病人
                   的立場著想,只一味想解決問題,把對方當成待修理的物品,並不完全是一個
                   醫者該有的作為;反之,我認為身為一個醫者,要能夠體恤他人的痛苦,安撫
                   他人的情緒,並為他們尋找身心皆能戰勝疾病的各種方法。所以醫者面對的最
                   大問題除了病患的死亡與否外,更重要的是能否對病患的痛苦擁有憐憫與同情,
                   並且願意不遺餘力去幫助他們。

                        讀完了本書,我更了解醫學的世界,還有醫生不斷碰到的種種難關,必須
                   學著自我調適、成長,作者在書中教導我們的十四堂課,十四種能力,每個都
                   是不可或缺的寶物,不只是醫生這項工作,我相信若能運用在各個職場上,加
                   以發揮,將會一生受用無窮。


                   四、討論議題:
                        當一名醫者所需的除了技術還有甚麼?「收入」又是否為唯一的考量?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