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一 1060315讀書心得比賽得獎封面
P. 73
帥的時代,醫學院仍然是絕大多數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即使醫生之
路充滿艱辛勞苦。能夠成功擠入醫學院的窄門是極其不易的事,然而醫生所需
具備的特質,難道只有清晰的頭腦和邏輯嗎?我認為:更需要的是謙虛的態度、
善巧的溝通能力,以及尊重生命的智慧。而這些,是無法透過考試衡量的。
書中有一堂課在說明知道自己的極限,向他人謙虛求教的重要性。一位新
進醫生,在幫病患檢查時打不開機器,但礙於自尊心不肯向他人求救。最後他
選擇消失,留下一頭霧水的病患。這使我反思到:身為班上成績相對優秀的學
生,我是否吝於向他人尋求幫助?對於不理解的事物,是否願意放下身段向他
人求教?過去我曾因名列前茅,認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一件羞恥的事。隨
著年紀增長,我漸漸發現到自己的愚蠢和幼稚。一個人若不懂得向他人學習,
便無法找到缺點並改進,這樣的人不管再強再厲害,都無法向上成長。周文王
因改過而成就了英名;項羽因不能勇於認錯而自刎烏江。語云:「知識貯藏在
謙虛的大海中。」醫生並非萬能,怎能不虛懷若谷,時時向他人請益呢?
另一堂課則說明了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在人際網絡緊密的現代,溝通是不
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我覺得溝通是一道橋,能連接雙方的真實心意,化解彼此
的誤會和衝突。溝通也是一項艱深的課題,如果自己是對的,就要理性溫和地
說服對方;如果錯了,就要勇敢真誠地認同對方。而溝通的技巧就是:在對的
時候向對的人,用對的方式說對的話。唯有良好的溝通方能有良好的互動;有
良好的互動方能有默契十足的團隊;有默契十足的團隊,方能做出令人驚豔的
偉大創舉。在醫界,溝通技巧會影響病人的治療和健康,更是重中之重。有些
醫生因為治療前溝通不良,導致醫病之間因認知落差而產生誤會,甚至興諸訴
訟而兩敗俱傷,令人不生唏噓,所以醫生一定要具備向病人溝通的良好能力。
書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後一堂課—─面對死亡。醫生該如何面對死亡呢?
怎樣地延續病人生命才是尊重呢?面對無藥可救的病人,醫生可以見死不救嗎?
這些問題一直糾葛著我。
人的一生必定都要面對生、老、病、死,而「死亡」常常會由醫生陪伴著
一同面對。對於一條即將結束的生命,是寧願讓他多受一點痛苦,用盡各種手
段挽留他;還是讓他安詳且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哩路?當病人性命垂危時,醫
生應該不通知家屬直接幫病人插管,盡自己所能挽回生命;還是放棄治療,不
再讓病人受苦?在急救與放手之間,存在著一條模糊不清的界線。把病入膏肓
的病人當作活馬醫,只是徒增社會的負擔,浪費醫療資源;還有希望的病患若
被當成絕症看待,那將平白犧牲一條寶貴的生命。醫生有判斷的責任,只要一
個判斷錯誤,便會造成多方的困擾和無法挽回的遺憾。生死,是一門永遠無法
參透的課題,醫生只能在醫治每條生命後累積經驗,並和家屬一同討論病患的
治療方向。讓壽終者用最舒適、最有尊嚴的方式離開人世;讓壽命未盡者能得
到全方位的呵護和治療。這就是尊重生命的智慧。
究竟安樂死是否應該合法化的爭議從數年前延燒至今,支持與反對兩方各
有不同的見解。在閱讀本書前,我強烈反對安樂死,因為我認為任何人都沒有
權利剝奪他人的生命,即使家屬也是如此。然而,在閱讀最後一章時,我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