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小論文作品及封面-1041115
P. 5

結晶下的世界-冷暖自知

貳●正文

一、原理

(一)天氣瓶

             根據 Tanaka, Hagana, Kuno & Nagashima (2008) 的研究,促使天氣
      瓶產生結晶的因素為溫度,且以 X 光繞射分析發現,天氣瓶內結晶成
      分為樟腦,而硝酸鉀、氯化銨及水則是加速它結晶的形成。形成雪花
      主要是快速降溫的結果而羽毛狀則是因為慢慢降溫的因素。

(二)溶解度

1. 當溶質加入溶劑中,溶質粒子會逐漸脫離其晶體表面而進入溶劑中,
    此時溶質與溶劑均勻混合的過程,稱為「溶解」。相對地,當溶液中
    的溶質粒子因碰撞未溶解的晶體表面被吸引,以至於沉澱析出而形成
    晶體的過程,稱為「結晶」或「沉澱」。在溶液中,當溶解速率等於
    結晶速率時,即達成溶解平衡,此時的溶液稱為「飽和溶液」。溫度
    不變之下飽和溶液所含溶質的最大量,稱為「溶解度」。

2. 本實驗所使用物質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表 2 實驗所使用物質之溶解度(S/100 克水)

              溫度  10℃    20℃    30℃        40℃                    50℃
      物質                                                          85.5g

      硝酸鉀         20.9g  31.6g  45.8g      63.9g

      硫酸銅         17.4g  20.7g  25.0g      28.5g                  33.3g
      氯化鉀         31.0g  34.0g  37.0g      40.0g                  42.6g
      氯化銨         33.3g  37.2g  41.4g      45.8g                  50.4g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圖 1 本實驗所使用物質之溶解度折線圖

                                        2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