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小論文作品及封面-1031115
P. 81

泥岩區的 guava 真的比較好吃嗎?以燕巢泥火山為例

三、芭樂簡介

      在台灣,芭樂是十分常見的水果(如表一),幾乎一年四季都能看見它,
並且在外銷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中國等國家時受到好評。它原本是
生長在熱帶美洲的作物,由西班牙人傳至歐洲,再逐漸傳至世界各地。回顧
台灣,有關於芭樂栽培的相關記載可見於清朝康熙年間《台灣府志》:「番石
榴形與白石榴相近,皮青肉紅,中多細子,味酸甘,俗呼梨仔犮。」

學名                                表一:芭樂簡介
別名
特性  Psidium guajava
    番石榴、那拔、拔仔、藍拔、菲拔等
    熱帶水果,終年可開花結果,產地分布全台。

                  (資料來源:陳亞雲,2011)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都需要弱鹼性的土壤,但芭樂十
分特別,它適合生長在弱酸性的土壤中,因此最適合種植芭樂的土壤ph值
約在5.5至6.5之間。為了使芭樂有好的產量與品質,理想的栽培地需有
排水良好、土層深厚、日照充足、無霜害、以及富含有機質等條件。若是土
壤的ph值小於4,芭樂雖然可以生長,但容易造成鬚根生育不良,進而影
響其發育。

      台灣芭樂的出現,最早是在大陸移民渡海來台時,將種子帶來台灣,當
時因為氣味不佳而淪落為野生果樹,直到日治時期才有機會被改良,經歷數
十年的努力,現今芭樂已成為台灣的經濟作物之一。下圖三為台灣芭樂的演
變概況。

引進時期:原產於     日治時期:多次自                                    戰後:種植面積和
熱帶美洲,輾轉傳     海外引種改良過的                                    產量漸漸提高;1
至中國大陸南方,     芭樂,1929年                                    961年前以野生
大陸移民渡海來台     至1937年間台                                    種為栽培主力;1
時,將種子帶到台     灣的芭樂栽培量最                                    961至1976
             大,其中以193                                    年芭樂已經成為台
         灣。  7年產量5684                                    灣的經濟果樹;1
                                                         976年後經歷多
                 公噸最多。                                   次引進與改良,珍
                                                         珠拔是現今台灣的

                                                             主要品種。

               圖三:台灣芭樂演變史
             (資料來源:陳亞雲,2011)

                                 4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